“一二三四”,讓學生動起來
“一二三四”教學新模式是:一個轉變,即由“以教為主”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校施教、因課施教、因師施教、因生施教”,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專業特點、個人特點和課程特點緊密結合,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兩個銜接,即高中與大學課程的銜接,思政課課程之間的銜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既存在與高中文綜知識的重合,也存在各課程之間重合的內容,鑒于此,北京物資學院思政部召開高中文綜課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銜接研討會,厘清高中與大學課程的重合點,大膽取舍。各課程之間重合內容通過教研室研討,劃清講授界限,避免重復。
三位一體,即專題化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專題化教學,每門課程選擇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基本理論點,形成相互關聯的專題,構成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深化教材重點、難點等內容,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吸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和學科研究最新成果,深入回答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網絡教學,建成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和網頁,積極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同時通過微博、微信等方式,密切關注網上動態,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加強同大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及時回答和解決大學生提出的問題。實踐教學,分課內實踐教學和課外社會實踐。課內實踐教學根據課程內容采用體驗式、訪談式、參觀訪問、辯論等形式進行,課外實踐教學主要采用社會調查研究等形式進行,并整合學校已有社會實踐基地,開拓新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四個環節,即課前學生準備、課上教師精講、課后實踐中運用、期末學習成果化,做到精心設置、翻轉課堂。課前學生準備,每位教師在授課前提供授課提綱、學習資料、討論問題等,大學生查閱資料、精心準備,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有效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上教師精講,每位教師每次課講授一個專題,做到“精講”“管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課后實踐中運用,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社會,了解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及中國化成果,分析社會問題?!吨袊F代史綱要》課程結合學校物流特色,指導學生鉆研井岡山時期和延安時期物資流通補給,做高水平、特色性論文?!睹珴蓶|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指導學生制作電子報,調研北京郊區居民選舉、就業、社保等情況,掌握第一手數據,撰寫調研報告?!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開展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閱讀、研討?!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程舉行道德法律小品大賽,實現內化于心、外踐于行。期末學習成果化,把大學生讀書筆記、調研報告、特色論文等成果進行展演、展示,擇其優秀出版發行。(李邢西、郭繼武、高書文)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師由“演員”轉變為“導演”
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探究相關學科的知識原理并以所學的知識原理為工具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它要求學生在向老師“拿來”的過程中自己要有所“生成”?;谶@樣的認識,我們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把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摸索總結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方法。
問題設置法。“思起于疑”,疑問是學生思維的觸發點,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沒有問題,也就沒有創造。以探索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精選什么樣的材料,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是關鍵。作為教學起點的問題,必須具有“導學”功能。例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一章,我們借助問題“從《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看近代中國社會發生了什么變化”入手學習。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學內容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是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發表各自對問題的看法,課堂氣氛活躍,呈現出師生互動的熱烈局面。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投入到學習的殿堂中來。
參與式教學。對于近代現代歷史中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學生其實都有一定了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挑選出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介紹研究,采取讓學生課前在分組討論學習的基礎上,選派代表在課堂進行PPT交流展示(記入小組組員平時學習成績),然后,由教師做分析評論的方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方法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參與到制定學習計劃,發現提出問題,查找整理資料,質疑析疑解疑的過程中來。
此外,我們還運用了諸如“指導學生以情景劇的方式還原歷史事件”,要求學生“從自己的家鄉去尋找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人和事”“開展近現代歷史知識競賽”等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舉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劉建寧、田湘紅、崔志宏)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閱讀經典文獻是精神上的享受
如何從抽象的理論還原到生動的現實?如何從生動的現實提煉出人生的智慧,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讀書,無疑是一條道路。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內容豐富,課內教學學時又非常有限,因此就需要學生在課外花時間進行閱讀,撰寫讀書報告的方法加以補充強化。實踐證明,以師生共同參與為舞臺,以大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切入點,以改進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的閱讀原著教學方式效果良好。
一般在開學之初,我們就列出參考閱讀書目,精選部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印發給學生,從文章的歷史背景,內容概述,重點和難點解讀,歷史影響和當代意義等幾個方面輔導學生研讀。要求學生從中選取一篇進行精讀,寫一篇學習原著的讀書報告。教師進行讀書報告寫作提示及指導,并進行讀書報告點評。然后教師隨機抽取學生,讓學生把自己選取精讀的文章基本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做成PPT介紹給其他的同學,其他同學可就某個問題進行提問,大家共同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講課情況和討論情況進行點評和總結。這樣既理解原理,又訓練獨立學習研究以及寫作的能力,讀書報告也可以讓學生交流各自切身的讀書與學習感受。比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通過閱讀原著與教師的引導討論,學生們找到了當今“以人為本”理念的理論淵源。
“一開始上這門課的時候,我不禁竊喜:什么物質與意識、認識與實踐、世界觀等,這不都是中學學過的嗎?現在學這門課不就是一個小兒科嗎?可在后來的學習中,我漸漸發現,要學好、弄懂這門課,或者說要理解馬克思主義并非易事。”一位學生這樣說。
通過原著導讀的學習,學生們普遍認為,在閱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時,猶如親耳聆聽幾位偉人對于世人的諄諄教導,他們就像在昨天剛剛與我們交談過自己的思想和心得,讓我們對于社會現象能夠看得更通透。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其思想博大精深,文字奔放有力,時而詼諧風趣,時而辛辣諷刺,引經據典,論證縝密,思想深邃,反映了幾位偉人對他們所研究問題從來不是淺嘗輒止,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劉景燕、宋洪云、李蘭芳)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RSD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RSD立體化教學模式是概論課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R(Revolution)是指在教學內容上的“革命”。針對思政課內容相對枯燥,體例單一的弊端,概論課教師以“一元三線”為核心,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一元”是指就課程的“理論主線”而言,圍繞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條主線,歷史地再現中國共產黨艱難探索的歷程以及取得的豐碩成果。所謂“三線”,是就課程的“內容主線”而言。其操作規約是:在充分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當今中國與世界的新形勢和新特點,將課程內容分解為三個相對獨立的單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當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面臨的挑戰與創新的路徑”,這三大單元之間,即彼此銜接又彼此影響,是一個互動的有機整體。通過歷史與現實兩個維度的整合,教學內容的整合做到即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真正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
S(Specialization)主要反映在教學過程的“專題化”運作上,根據《概論課》“亦舊亦新”“亦同亦異”“亦易亦難”的特點,采取專題化的教學模式,不拘泥于教材的一章一節,而是以宏觀與微觀交織,歷史與邏輯、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原則,針對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作專題講座。
D(Diversification)是指呈現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形式。結合90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心理特點,遵循求知與求職結合的原則,開展多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如“問卷式調研法”“時代感較強的案例教學法”“情景教育法”等。并把各種教學方法作為方法鏈分散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發揮教學手段的群集優勢,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RSD教學模式強調針對性、實效性、有用性,強調學生的學以致用、學用統一。首先,在課堂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增加很多項目,如課前十分鐘的信息發布環節,針對熱點問題的課堂辯論,“一答到底”的知識競賽,制作以“身邊的感動于道德的缺失”為主題的電子報,對校園環境和周邊環境進行相關的調研活動等,這些課堂實踐活動的實施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方式靈活多樣,實現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有效結合,很好地讓學生動了起來。(張震環、馮凡彥、高亞春、陳麗莉、樊秋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用戲劇將中國夢理想“化”為學生內在信念
隨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3版的發行,作為馬克思主義成果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重要標志——十八大精神正式進入教材。如何完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成為了本課程教學需要完成的首要問題,也是如何使十八大精神從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為主旨的思想成果與實踐指南,盡快轉化為其內在信念與行為所面臨的基本問題。
教研室根據新版教材,將“十八大精神”融會貫通到不同章節,對于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價值體系的踐行與培育,如何加深對愛國與民族復興關系的理解,如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等方面,都進行了必要的充實。
在實踐教學環節,首先精選有效模式,緊貼時代教材。自2005年以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歷經六次修訂,每次修訂,都是為了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也是推進其成果大眾化的過程。為了適應這一特殊性質,多年來,我們嘗試采取多達20多種實踐教學方式,組成橫向和縱向的自助菜單,以期達到更大教學實效。
為了適應新時代要求,教研室以實現中國復興偉大夢想、堅定中國夢理想信念為導向,結合本校藝術資源,與多次獲得國內外藝術大獎的團委合作,精選戲劇展演方式,構建了多方合作實踐平臺,以大一年級每個班為實踐單位,凝練十八大精神,推出“中國夢青春夢”戲劇大賽,并將其中精品,以課程章節為線索順序展開,從“我的大學”適應大學新生活,到“桑格花般的生命”對理想的贊美;從“愛國青年”的理性愛國,到“井警鏡”對人生觀的反省;從“法制進行時”強調法律觀念,到“錢包、女人與樹坑”和“父親”對于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塑造,這是本課程的基本結構,也是貫穿展演始終的主線,在體現情德法關系的“王子與公主”劇目中得到統一。所有這些戲劇作品在12月為紀念“12·9”運動進行展演。這樣,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成果,在對其中國化道路的歷史回顧與緬懷中,完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又一次推進。
實踐課堂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轉化為內心的信念,并落實于行動中。人生觀、世界觀等的形成,是有其科學規律的,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角度來說,就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接受檢驗的過程。而戲劇展演的方式,通過將實際生活中的事跡總結凝練,提升到藝術的高度再現。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有助于學生在藝術模擬的過程中,將復興中國的偉大夢想內化為內在的信念。
這樣,臺上臺下,劇內劇外,圍繞著怎樣理解中國夢與自己、與青春夢的關系,構建出一個育人育己多維互動的實踐平臺,為學生成長為民族復興中堅力量,提供了較為扎實的人生體驗與思考空間,從而將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所需要具備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深刻地烙印在最廣泛、也最具未來成長可能的學生腦海之中,并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成為驅動他們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內在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