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思想品德培育的重要任務。一個時期以來,“思政課不好教”成為一些思政課教師發自內心的感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思考。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認為上好思政課需要努力做到五個結合。
一、愛生與敬業相結合
愛是教育的靈魂。“愛生”是教師的職業人格要求,也是讓學生接受自己所傳授的知識、理論的前提。為師之道,必須熱愛學生,猶如父母愛護子女。讀一讀《論語》,我們隨時都能感受到孔子與學生之間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充滿愛心的教師在課堂上就會充滿感染力。面對這樣的老師,學生會產生發自內心的信任、親近與尊重。師生產生感情的共鳴,引起思想的共振,教師講授的內容才能進入學生的頭腦。
要講好思政課,除了“愛生”,還要“敬業”。這里的敬業,就是教師要熱愛自己從事的這份事業,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教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自己首先要真信、真學、真懂、真用,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說明現實社會問題。這樣,教師講起課來就會理直氣壯,就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就會對學生產生大的影響。教師的憂患意識、大局意識,崇高的理想信念,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會像涓涓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
二、社會需要與個體需要相結合
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兩種傾向。一是片面強調思政課教育的社會功能,生怕偏離教學大綱,講課時面面俱到,一味灌輸,從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個體需要。這樣的思政課很難被學生接納和認同。二是片面注重個體功能,只關注學生的興趣,迎合學生的價值傾向,滿足于課堂氣氛的活躍,而放棄了社會要求和原則。
為防止以上兩種傾向,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努力找到社會需要和學生個體需要之間的契合點。這一契合點就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思政課的社會功能就在于通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取向,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在社會功能實現的同時,學生個人成才的需要也得到了滿足?!皟蓚€需要”結合的實質是將思政課教育的宗旨與受教育者關心的實際問題相結合?!皟蓚€需要”結合得好,既造福社會,又使受教育者終身受益。
三、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結合
在以往的思政課教學中,人們過多強調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得課堂更多地成為教師呈現個人知識和風采的舞臺,忽略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能動作用。為此,必須尋求新型的教學模式,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起來,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辯證關系。
上好思政課的前提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決定了思政課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F在80后、90后的學生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特別反感對他們進行概念化的說教。教師上課不能滿足于完成額定的教學任務,而是要適應時代的變化,以平等、開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充分的尊重。師生通過民主平等的交流,產生精神上的碰撞、融合,從而使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
當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發展失去引導,也不是削弱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自由度越大,對教師的要求越高,就越需要教師對思政課教育規律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以更高級的育人藝術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當代大學生非??释鷦吁r活的思政課課堂教學。多年的思政課教學實踐證明,采取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課堂效果比較理想。師生對話是最直接的互動方式,能夠打破課堂的沉悶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對話的形式要不拘一格,教師盡量多走下去,鼓勵和引導學生。對話的內容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知識背景,讓多數同學有參與的可能。這樣就能夠做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邏輯魅力來征服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從而增強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理論如果不與實際相結合便是空頭理論?,F在的大學生不是不喜歡思政課,也不是不關心理論,只是他們對空頭理論不感興趣。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注重課堂理論教學的同時,還要堅持知與行的統一。思政課的特殊性決定了單純依賴課堂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第二課堂。社會生活日趨多樣化,大學生信息來源日益復雜化,思政課教學不能游離于鮮活生動的社會實踐之外。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注重引導他們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深入農村,全面接觸和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只有將課堂教學牢牢扎根于宏闊、躍動的社會實踐中,才能進一步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讓它折射出時代的光彩,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五、教書與育人相結合
“教書”和“育人”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教書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徑是教書。既教書又育人,是思政課教師必須遵循的教學原則。思政課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僅要傳授社會科學知識,而且要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政課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是為教書而教書,而應是一個教育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工程師通過教學活動,在學生心靈上精心施工,讓學生做一個知識、能力都很健全的人,做一個思想、行為都很健康的人。因此,思政課教師的人格修養比其他學科教師要求更高。
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把“教書”與“育人”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就要既善于在教書中育人,即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影響學生,為學生提高覺悟奠定思想基礎,又能夠在育人中促進教書,通過與學生的有效互動,促使自己把書教得更好。
社會在發展,教育對象在變化,思政課教師的任務更加艱巨。只要我們廣大思政課教師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展開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教學活動,就一定能夠使思政課聽之有趣,學之有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能夠使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