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在人民大會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這次會議以“儒學:世界和平與發展”為主題,體現了關注世界前途、人類命運的人文情懷。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也希望世界各國一起把和平發展的理念落實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動之中。
習近平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時,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習近平指出,在21世紀的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積累的一切理性知識和實踐知識依然是人類創造性前進的重要基礎。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開幕會由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葉選平主持。秘魯前總統加西亞、坦桑尼亞前總統姆卡帕分別致辭。
開幕會前,習近平會見了出席開幕會的部分外賓和國際儒學聯合會負責人。王滬寧、劉延東、栗戰書、楊潔篪等出席活動。國際儒學聯合會會員、理事,國際儒學相關學術文化團體,國際友人及中國各界代表700多人出席開幕會。
□講話摘錄
1談和平思想
中國人民最懂和平真諦
中國人自古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見的外族入侵和內部動蕩,中國人民一度到了瀕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中國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寶貴,中國人民深知,和平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重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需要和平、愛好和平,也愿盡最大努力維護世界和平。
2談文化價值
傳統文化啟迪治國理政
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等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3談正確對待
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我認為,應該注重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拔镏积R,物之情也。”(指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自然規律。)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
第二,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如果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國家、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第三,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睂θ祟惿鐣撛斓母鞣N文明,我們應該講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第四,科學對待文化傳統。傳統文化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人們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
習近平眼里的中華傳統文化
十八大以后,中央高層對“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頻繁發聲。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讖R之行,習近平直言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昨天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再次提及傳統文化,指出對傳統文化中適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越來越濃。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對于傳統文化的闡釋,也反映出“習式傳統文化觀”。
■定位
優秀傳統文化
是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
2013年3月,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講話時指出,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習近平提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薄爸腥A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日新、厚德載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今年5月15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時指出,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
浙江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主任、應用倫理研究所所長董根洪教授指出,習近平依憑他對傳統文化的廣博深入的理解,深刻指出“和”,即和合、和諧、中和的思想。自然與社會的和諧,個體與群體的和諧,我們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也正基于此,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在于這種偉大的和諧思想。
■結合
實現中國夢
是物質與精神文明比翼雙飛
習近平多次深刻闡述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還首次將對傳統文化的闡述和中國夢結合在一起。
今年3月27日,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闡釋了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的關系。他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早就向往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中華文明同世界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高文兵指出,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帶給中國人民的強烈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構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眾心理基礎和基本精神動力。中國夢所包含和顯現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基石。
■態度
樹立正確觀念
讓13億人傳播中華文化
習近平關于傳統文化的講話,更多集中于如何科學地繼承和發揚。
去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進一步闡明:要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讓13億人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要通過學校教育、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董根洪研究認為,習近平關于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思想深刻而系統,將我黨關于重視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以推動黨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實踐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傳統文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