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去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今年五四青年節,習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在與廣大師生座談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造精彩人生。
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塑造青年的主陣地,肩負著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我們要精心謀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大學生高度認同之的正能量當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緊跟時代創作出壯麗的人生詩篇。
一、新媒體是傳播核心價值觀的利器
首先務必厘清“新媒體”的概念。新媒體是一個通俗的說法,嚴謹的表述是“數字化互動式新媒體”。從技術上看,“新媒體”是數字化的;從傳播特征看,“新媒體”具有高度的互動性。“數字化”、“互動性”是新媒體的根本特征。當下屬于新媒體者——網絡媒體與手機媒體。[1]學生是目前中國網民中規模最大群體,占比達26.8%。網絡日漸成為學生表達、交流、學習以及娛樂的重要載體。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上最活躍的群體之一。大學生群體——“網絡新一代”的“主力軍”,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始終充滿了新媒體元素。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進入全民時代。移動互聯網將網絡滲透到了大學生群體的每個角落、每個時段,這給他(她)們展示個性提供了良好平臺。大學生的新媒體表達和思想的移動化傳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2]
現在,網絡發展、信息傳播進入了一個“微時代”,要充分運用微博、微信、微視、微電影等方式,增強針對性和互動性,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上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3]在現代傳播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新媒體無疑將擔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重任;換言之新媒體乃是傳播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工具。所謂有效的工具,即利器是也。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雙重效應
分析掌握互聯網等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活動的深刻影響,是加強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依據。新媒體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其對“天之驕子”思想行為的影響具有雙重性。
當代大學生的新媒體選擇偏好明顯地對其政治社會化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帶來拓寬大學生政治認知的渠道、激發莘莘學子政治參與的熱情與加快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進程等正面效應,同時也帶來諸多負面效應。探研內中的正能量與副作用,具體可從新媒體選擇偏好對大學生政治認知、政治參與方式和政治人格塑造三方面產生的雙重效應來剖析。政治認知模式從單向主導向多維互動轉變,但容易引發政治認知的偏差;政治參與方式從社會動員向自發參與轉變,但容易造成政治行為的失范;促使從傳統政治人向現代政治人轉變,但容易導致政治人格的異化。[4]
對此高校黨建與思想教育工作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解放思想,以辯證的思維、開放的心態看待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活動的深刻影響,堅持與時俱進、主動出擊,興利除弊、網為我用。
三、“中心”、“主客體”、“平臺”和“手段”呈現出四大變化
我們須直面高校黨的建設的四大變化,方能不斷提高高校黨建工作水平,開創高校黨建工作新篇章。
首先,黨建工作“中心”變化。圍繞中心抓黨建,凝心聚力促發展。這個“中心”指的是什么呢?過去該“中心”指教學科研,現在的理解“中心”即人。高校黨建工作以高科技、高知識的“人”作為工作主體和工作對象,凝聚人的智慧、知識、力量,通過改變“人”的觀念、理念、精神,優化“人”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搭建“人”的實踐活動平臺,研究制定“人”的行為規則,營造有利于“人”的潛質、潛能發揮的生態和校園環境,讓教育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塑造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感的人。第二,黨建工作“主客體”變化。傳統思維理解高校黨建工作對象是教師和學生,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現在理解師生互為主客體,現代教育要求變客體為主體、變理論為實踐。發揮學生主體在知識文化傳承、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第三,黨建工作“平臺”變化。傳統大學校園課堂是主陣地,教材是教科書、報告會是主渠道轉變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十大平臺,思想引領、知識學習、社會實踐、精英勵志、創業就業、職業規劃、心理咨詢,根據學生成長需求搭建的十大平臺具有可持續性和長久性。在平臺上,大學生可模擬可互動可交流可創意,學生可以施展才華、張揚個性,何樂不為。最后,黨建工作“手段”變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大學課堂、圖書館、實驗室、數據庫、餐廳、宿舍、校園、社區和家庭聯為一體,構成虛實交錯、相互聯系的立體空間,自媒體、多媒體的快捷和方便使學生成為新技術的體驗者、使用者和發現者,學生在學習知識、了解信息的同時,也在編輯、重構新知識,發布、傳播新信息。[5]
四、應用新媒體傳播核心價值觀,須去“三化”,力避“硬灌輸”
所謂去“三化”,是指去簡單化、去內部化、去短期化。要想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大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或者說自覺踐行,必須改變思想教育方法,注重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去簡單化甚為關鍵。不能把培育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作高校的“獨家專屬”。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各階層合力完成。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解決的是最深層次的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不懈。[6]
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贊成理論灌輸,主張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但兩位并不主張教條式地“硬性”灌輸。特別是恩格斯晚年,對硬性灌輸明確提出過批評。恩格斯晚年對“硬灌輸”的批評啟示我們:育人好比種莊稼,農人是“幫助”莊稼生長,而不是代替莊稼生長,更不能拔苗助長。要避免“反復地咀嚼一些大家早已知道的東西就夠了的簡單化、形式化的教育”(列寧語)。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成果,不斷更新教育內容、模式、方法,不斷提高理論“灌輸”的實效性。[7]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實際、融入生活,讓大學生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接受它爾后自覺踐行,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
五、搭建可視、可讀、可感、可交流的載體平臺
調研乃是“預科”,因為沒有調查就無話語權??茖W有效的調查研究是推動決策科學化的關鍵,也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和保證。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大學生是我國目前6.4億網民和逾5億手機網民的絕對“主力”,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更多、要求更高、任務更重、難度更大。根據調研目的和實施操作方式的不同,可以探索運用網絡問卷、網絡投票、網絡討論及網絡觀察等形式,面向大學生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調研。[8]
利用、創設、構建有效的新媒體宣傳載體現已成為高?;鶎狱h建工作吸引力和實效性的迫切要求。高?;鶎狱h組織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搭建可視、可讀、可感、可交流的載體平臺。[9]
——尊重大學生,以開放的態度來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梢越M織廣大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依托微敘事平臺,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復雜的社會現象,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進行有的放矢、入情入理的解釋,從而使核心價值觀更富有時代性、立體感和生活氣息;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時空局限,針對學生問題進行及時答疑解惑,增進雙方互動,避免課堂教學中教師“上完課就走”的弊端。
——學生支部建設是學生黨建工作的基礎。在網絡微敘事平臺下,支部可以實現由實體到虛擬的轉變,可以考慮建立微信“支部圈子”、QQ“支部群”等,學生黨員溝通交流將更為方便及時,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會更強。
——既可以召開面對面的黨員交流會,又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群等開展虛擬會議或活動,利用線上線下互動,提升支部成員之間的溝通質量。還可以通過支部微信群進行民主生活會,以收集支部所在班級或年級的群眾意見建議。[10]
——組建共青團組織的網絡宣傳員隊伍,全力做好共青團網絡宣傳引導工作。眾網絡宣傳員要扮演好網上正面聲音——核心價值觀等的“放大器”、網上輿情信息的“采集器”、網上負面聲音的“消減器”,爭做網絡環境的凈化者、網絡正能量的傳播者、網絡文明的建設者。[11]
——在通過新媒體傳播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中,加強輿論監測與引導,堅守或重塑大學精神,為高校文化建設創造良好輿論環境。網絡輿情就像保險,關鍵時刻才體會到重要性。如果能及時監測,就可以在關鍵時刻引導大學生。輿情監測不僅僅是技術,更應該演化成為公共的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大學校園,為了讓大學生高度認同核心價值觀、積極培育大學生黨員群體文化和高校文化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信息支撐。
參考文獻:
[1]程曼麗,喬云霞.新聞傳播學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291.
[2]王鵬.當代中國青年的“網絡新一代”特征.北京日報.2014-04-21.
[3]劉奇葆.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建,2014,(4):13.
[4]賈亞君.論新媒體選擇偏好對大學生社會認知的雙重效應.中國出版,2014,(2)下:66-67.
[5]王玲.高校黨建工作改革與創新.學習時報.2014-03-31.
[6]藍曉霞.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三問.中國青年報.2014-06-03.
[7]易強.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13,(3):25.
[8]趙揚.網絡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調研方法創新.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6):108.
[9]侯靜.對高?;鶎狱h建工作載體創新的認識.紅旗文稿,2014,(3):32.
[10]周聚.網絡微敘事背景下學生黨建工作新探索.光明日報.2014-05-15.
[11]李立紅.共青團網絡宣傳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中國青年報.2014-05-29.
注:本文系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高等學校黨建研究會2013-2014年度黨建研究課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黨建工作的創新路徑”的研究成果。
(作者鄧濤為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徐曉為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