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要求深圳等經濟特區繼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良好文化條件。我們要按照這一要求,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充分解放文化生產力和文化創造力,建立公民共享文化福利和文化成果的社會,交好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兩份答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經濟特區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尤為重要。
經濟特區高樓起來了,精神文明會不會掉下去?這是在特區建設伊始人們心存的疑問和擔憂。事實上,這種擔心的現實最初也在經濟特區出現過。以美麗著稱的廈門,曾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衛生檢查的評比中位列倒數第四,被外地游客說成“美麗的臟廈門”。廈門人被刺痛了,他們從衛生做起,全民動員大搞衛生,1995年全國衛生檢查評比獲得第一,還獲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稱號,并在2004年拿到了“聯合國人居獎”。
城市美了,廈門人更加注重錘煉自己的內心,他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敬老愛幼、謙讓有禮,他們珍惜生態、節約資源,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特區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同時成為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典型。這充分說明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不僅可以互相并存,而且可以相互促進。
30年來,經濟特區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有不少成功經驗。比如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事關全局的大事,同抓經濟工作一樣,將思想道德建設、科學文化事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人員、組織機構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安排,設立切合實際的創建活動,不斷探索精神文明的新載體、新辦法。又如在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將精神文明建設與創建安全文明小區相結合,以一個個小區局部的社會治安穩定,帶動社會治安的全面、根本好轉。再如將精神文明建設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豐富企業文化相結合。一些優秀的企業文化理念鼓舞著員工用一流的業績、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個人素質去奉獻社會、服務社會。
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特區經濟成分、人員、文化都有多元化的特征。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經濟特區培育出了開拓、創新、團結、奉獻的精神,形成了效率意識、公平競爭意識、民主法制意識等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觀念。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經濟特區人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格提升的內在動力。在這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崇尚科學已蔚然成風。近些年來,深圳等經濟特區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方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為特區現代化建設提供著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和文化條件。今天,文明、法治與功能完備的設施,一同構成了經濟特區的良好環境,成為特區發展的新優勢,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助推器。
只有兩個文明建設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特區以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功實踐,展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交好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份答卷,我們才能做到經濟更加發達、文化更加繁榮、法制更加健全、環境更加優美、人民更加富裕、社會事業更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