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5日電(記者王思海 孫奕 程云杰)著黑色洋裝,以星條旗為背景,蔡美兒雙手抱肩,上方赫然印著“我在美國做媽媽--耶魯法學院教授的育兒經”:由于書名改頭換面,不少人花上幾秒鐘,才有反應:這就是引發全美熱議的《虎媽戰歌》。
蔡美兒,菲律賓華裔,現任耶魯法學院終身教授,因華爾街日報日前以《中國媽媽為何更勝一籌》為題摘錄了其新著《虎媽戰歌》的部分章節,使這位依靠高度期待和鐵腕手段將兩位女兒培養成音樂神童的母親迅速成為美國公眾議論的焦點。書中包含不少令讀者難以接受的“戰斗”細節,比如因為一首鋼琴曲而強迫7歲女兒從晚飯后一直練到夜里,中間不許喝水或上廁所。
中信出版社策劃編輯王菲菲說,我們曾預測這將是一本有可能引發爭議的圖書,中文版自本月中旬在北京上架以來銷量一直超過預期,而以往親子教育類圖書的銷售通常會出現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這可能主要是因為它不是一本傳統的親子教育書,而是涉及了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和交融。
王菲菲說:“對中文版書名微調、淡化戰歌,主要是考慮這本書對國內讀者的價值更在于這位美國媽媽是華裔,受過精英教育,對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別能有所思考,可以啟發中國父母究竟準備給自己的孩子什么樣的教育?!?/p>
由于春節臨近,題為《我在美國做媽媽》的中文版目前僅限于在北京上架,但是網絡售書已頗為紅火。在卓越亞馬遜書店拍下此書的一位姓馮的女士在留言中說:“新浪微博里幾乎每天都在討論著蔡美兒,網上關于她的教育方法有贊成的聲音也有反對的聲音。怎么說呢,我就是這么一個好奇心強的人,越是有爭議有爭論的東西我越是想看個究竟。”
當前,圍繞“虎媽戰歌”的爭論主要圍繞教育精神和東西方教育理念的異同展開。
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梁威認為,“虎媽”的教育方式是一個特例,這樣的教育方式在中國的少數家庭也存在著,但這“不能說明整個的中國教育問題”。
曾就職中國的一家官方媒體、現移居美國的趙華在談到如何教育自己的兒子時,毫不猶豫地表示“我可不會像蔡美兒那樣”,她特別強調不會給孩子太大壓力,“我希望他們能有自己的愛好,發展出自己的特長,我不會為他們作決定”。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指出,中美兩國民眾觀察雙方的教育模式存在“圍城”現象,一方面,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希望借鑒美國教育,推崇個性化和對自我選擇的尊重;另一方面,美國教育界近年來也在反思自身教育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問題。
他說:“虎媽案例應當提醒中美兩國的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摒棄對自身模式的幻想和傲慢的想象,進一步加強相互了解,取長補短?!?/p>
留美博士、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愈在其所著的《培養智慧的孩子——天賦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概括了中美基礎教育的一些差異,比如中國注重學生掌握的“知識量”,基礎教育強調多學、多練、多記、多考;美國則注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創造性、基礎教育強調多看、多問、多想、多干。
北京世紀突破英語國際英語教育集團執行董事陸鈞說,中國基礎教育最根本的特點是以考試論英雄,中國孩子在學校里要做太多的作業,要考太多的試,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們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來滿足自己的愛好”。一項調查數據顯示,中國近五成中小學生缺覺。
陸鈞認為,如果說中國的基礎教育比美國好,可能主要指的是數學,中國的學生經常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獲獎。但是,中國數學的教學方法集中在解題技巧上,而不是運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
“用12年的寶貴時光,部分學校很可能只培養了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能 力,而人的實際能力以及在其解決問題中的創造力卻被嚴重忽視了?!标戔x說。
為了打破這一瓶頸,中國很多中小學校都在學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中國最著名的學校之一人大附中目前就已與全球五大洲的35所知名學校結成了姊妹學校;北京十一學校的校園也隨處可見外籍教師和外國學生。
王菲菲說:“作為策劃編輯,我們感到美國一些讀者對《虎媽戰歌》的解讀有點偏離了作者的初衷,這本書并沒有提供一個絕對正確的理論,作者只是在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包括對自己教育方式在二女兒身上受挫后的反思,有得有失。此外,在編輯過程中,我們也感到這位華裔移民的拼搏進取精神是值得推崇的?!?/p>
網友haha在閱讀完此書后驚呼:“蔡美兒怎么那么坦誠啊,把自己家的老底,自己教育女兒的成功與挫折都給寫出來了,更關鍵的是,她并沒有宣稱自己的孩子就是成功的!”
張頤武說,成功沒有定論,子女撫養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除了教育理念上的差距,中國目前也出現了和美國相似的情況。比如,現在也有很多中國家長擔心“90后”乃至更年輕一代過于受嬌慣、吃不了苦。所以,要力避標簽化的解讀,加強對互相的了解,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