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號稱是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校,承載著探索中國培養創新人才模式的南方科技大學,在開學第一天傳出的消息,卻是“采用全英文教學”(3月22日大洋網)。
聞此消息,筆者認為與其說南科大在創新,不如說是在自我殖民。
中國大學為什么非要采用“全英文教學”?答案估計是“與國際接軌”,創辦“國際一流大學”等等。這里其實就牽涉到一個大學的辦學理念問題:我們究竟是要培養什么樣的大學生?
如果我們是要培養既具有國際眼光,又自信自強的國家棟梁,那么學校教學一律用英語,將對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造成何種影響呢?這又體現了辦學者怎樣的教育觀呢?
一所獨立自主的中國大學不該是一所殖民地時期式的大學。今后培養出來的莘莘學子,應該是認同中國文化與歷史的中國精英,而不是黃皮白心的“香蕉人”。誠如學者甘陽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大學的使命,首要的是要堅持和加強中國人在思想、學術、文化、教育上的獨立自主,而不是要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藩屬。南科大把“采用全英文教學”作為主要賣點,很可能一開始就找錯了方向。
雖然大家都在說,現在的大學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時代,但大學還是要培養一個國家的精英。當然,筆者所指的精英,并非那些“世界公民”,也不是那些生活水平與西方接軌的富人,而是那些愿意對中國以及中華民族的未來與命運有所擔當的人。一個大學生,如果要培養他對國家民族的擔當意識,首先就要確立他對民族文化、文明的認同,而語言又是文化、文明的基本載體。南科大現在連漢語都取消了,那么它又如何能夠培養認同本民族文化的精英呢?
當然,南科大的做法也并非什么新鮮的獨創,而是舶自香港,因為香港的大學多是“采用全英文教學”的,但香港有百多年殖民地歷史,香港由于歷史的原因而形成的高等教育狀態,南科大卻羨慕不已,實在是良莠不分了。實際上,這種做法在今日香港高等教育界也存在巨大爭議,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教授在2000年的新版《大學之理念》中就曾提出:華人的高等教育“如何使它在傳承和發展華族文化上扮演一個角色,乃至于對建構華族的現代文明秩序有所貢獻,實在是對今日從事華人高等教育者的智慧和想象力的重大挑戰?!?/p>
現代大學源自西方,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辦大學時就要放棄自己的文化,主動地自我殖民。在一個西方主導的全球化世界中,如果大學的創辦者沒有足夠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話,那大學一定會變成西方的“文化殖民地”。不錯,我們應該學習西方大學的優良制度和成果,但與此同時,更要明確這種學習是為了增強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筆者現在擔心的問題恰恰是,南科大所表現的趨向以及其所擔負的“試驗”重任,究竟會把中國的大學教育引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