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之年。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特點,幫助大學生認清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的新變化,以“十一五”取得的成就鼓舞人,以“十二五”新的歷史使命激勵人,引導大學生投身到實現“十二五”時期的良好開局上來,把思想統一到對黨的高度信任和認同上來,把行動統一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上來。
國內“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
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把力量凝聚到實現“十二五”宏偉目標上來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是在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我國下一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奮斗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對于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于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一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全會關于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引導大學生增強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意識和能力。二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引導大學生認識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堅定性。三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引導大學生認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和基本要求。四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二五”時期發展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引導大學生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努力奮斗。
二、全面宣講“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用五年來的輝煌歷程和成功實踐,教育引導大學生進一步增強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宣傳“十一五”時期的成就和經驗,一要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二要結合五年來的成功實踐,聯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發展歷程,宣傳強調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確保大學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自覺地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三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準確理解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幫助他們正確看待在就業、教育、住房、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關系,增強他們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三、認真學習領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準確把握今年上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去年下半年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與嚴重的自然災害,黨中央、國務院果斷采取各項有力措施,有效鞏固和擴大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成果,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創造出較多支持經濟持續增長的有利條件。同時應看到,當前我國經濟仍存在著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一是要教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意義和現實緊迫性,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判斷以及今年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大政方針上來。二是要深入闡述今年經濟工作的主要思路,即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是要教育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今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即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推進發展現代農業,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和競爭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拓展國際經濟合作空間。
四、深入學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刻領會“十二五”開局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特殊意義
2010年,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極不平常的顯著成就,成功應對了極為嚴重的自然災害、農產品市場價格異常波動和非常復雜的外部環境,全年糧食產量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七連增”。2011年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要在連續7年增產增收的高基數上繼續前行,農產品供給和市場價格要在多種影響因素疊加交織的高變數中保持穩定,農業農村發展要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出的高要求下延續向好勢頭,面臨著很多新的困難和問題。認真學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正確認識當前農業農村工作形勢,準確把握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一是要充分認識“十一五”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領會“十一五”的5年,是“重中之重”戰略思想不斷豐富發展、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加快完善、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得到有效保障的5年,是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鄉關系發生深刻變化的5年。這五年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積累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探索和拓寬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農村發展道路。二要深刻領會黨中央關于“十二五”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等四個方面,為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有力支撐。三要清醒認識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矛盾問題,深刻領會做好2011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意義,明確重點任務是繼續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毫不放松抓好農業生產,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大力改善農產品流通和市場調控,努力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建設,強化農業發展基礎支撐;著力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深入推進農村改革,不斷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四要充分認識做好新形勢下水利工作的重要意義,深刻領會黨中央對我國水利改革發展作出的全面部署,切實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五、圍繞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等集中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慶祝建黨90周年、全面完成四川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工作以及紀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教育資源,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生動教材。高校要以此為契機,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大力進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大力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大力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一要以迎接建黨90周年為契機,加深大學生對黨的歷史、黨的知識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要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和豐功偉績。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輝煌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宣傳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認識要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90年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幫助學生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要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要大力宣傳黨的建設是黨領導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要肩負起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必須順應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二是要以全面完成四川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為契機,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宣傳教育。大力宣傳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在全國人民有力支持下,抗震救災取得偉大勝利的重要意義和恢復重建的巨大成就,大力宣傳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大力宣傳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三是結合紀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力宣傳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60年來西藏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進一步激發愛國熱情,引導大學生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上來。
六、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穩步推進兩岸關系發展
2010年兩岸關系取得新的重要進展,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成功簽署,標志著兩岸經濟合作進入新階段。兩岸人員往來規模繼續擴大,各界交流更加活躍,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愈加深入民心。認識當前臺海形勢,理解中央對臺工作部署,一是要深刻認識兩岸關系有序、穩定和良性發展的重要意義。兩岸雙方要不斷增進和深化兩岸政治互信,相互理解,相向而行,良性互動,保持兩岸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保持兩岸關系不斷向前的勢頭,不斷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二是要充分認識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積極作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和生效,推進了兩岸經濟往來正?;M程,確立了兩岸貿易投資自由化的目標,構建了兩岸經濟合作的制度化平臺。要通過深化和擴大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不斷厚植共同利益,形成緊密聯系,實現互利雙贏,造福兩岸同胞。三是要進一步理解推動兩岸大交流持續發展的深遠影響。兩岸關系發展的基礎在民間,動力是人民,兩岸關系穩定發展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四是要對繼續反對和遏制“臺獨”的必要性保持清醒認識?!芭_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始終是兩岸關系改善發展和臺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國際反華勢力也不會放棄“以臺制華”戰略。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仍需不斷克服內外復雜因素的制約。
國際“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
一、世界經濟在調整中緩慢復蘇,仍面臨諸多不確定風險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進一步顯現。各國經濟復蘇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突出,全球復蘇進程緩慢。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復蘇乏力,亞洲、拉美和非洲經濟增長較快,發展中國家發揮著全球經濟增長引擎作用。世界經濟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發達國家大規模刺激計劃效用衰減,結構性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受自身發展水平制約,不同程度地面臨通脹壓力,短期內難以填補全球需求缺口。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圍繞匯率、貿易不平衡、市場準入、知識產權等問題的摩擦頻發。一些國家采取措施干預匯市,全球匯率波動加劇。
各主要經濟體加緊反思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和管理模式,圍繞新的發展制高點的競爭不斷加劇。美國政府將經濟繁榮列為國家力量源泉,繼推出“出口翻番”、“再工業化”和新能源發展戰略后,又宣布基礎建設投資計劃,力圖通過強化實體經濟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競爭優勢。歐盟提出轉向知識創新經濟,實現經濟健康和綠色發展,增強歐盟經濟包容性和社會向心力。俄羅斯推出“現代化戰略”,積極推進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個現代化”,改革以能源和軍工等重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加速國家的發展和振興。日本公布“新增長戰略”,將轉向利用國內要素和擴大對外開放并舉的需求引導型增長。同時,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仍面臨自然災害、流行疾病、能源資源、糧食和水資源短缺等發展瓶頸,可持續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二、世界格局繼續調整,國際關系互動更加復雜
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勢頭加強,國際力量對比進一步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發展,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亞、非、拉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保持發展勢頭,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1年發展中國家占全球GDP比重將達52%,歷史上首次超過經合組織成員國。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在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氣候變化以及伊朗核、朝核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二十國集團G20當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占了成員國的半數?!敖鸫u國家組織”、“基礎四國”、中俄印、?。ǘ龋┌停ㄎ鳎┠希ǚ牵┑劝l展中國家協調合作機制活躍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仍具有相對優勢,在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話語權等方面依然占據主導地位。
各大國針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紛紛調整對外戰略和政策,互動更加活躍。國際關系的形態更加多樣,內涵更加復雜。傳統國家間陣營和界限趨于模糊,利益組合趨于復雜。圍繞氣候變化、核安全與防擴散、國際金融改革等議題,各國根據不同利益需要結成不同“議題性聯盟”。國際關系行為主體更加多元化,國際權力更加分散。普通民眾通過互聯網、手機等信息技術,對外交事務和國際關系的影響增加。
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全球治理緩慢推進
發展中國家以較平等的身份參與到世界經濟治理機制中,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一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完成階段性改革,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二是G20峰會正處于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經濟治理機制的轉型之中,在加強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是全球金融監管機制有所加強,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全面加強對金融體系的監管。
氣候變化、發展等問題的全球治理進展緩慢。墨西哥坎昆氣候變化會議取得積極成果,但各方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分歧依舊,發達國家仍在推卸和轉嫁減排的責任與義務。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表示將力爭在2015年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但全球消除饑餓、貧困、疾病及其他一系列社會問題的進展遠落后于預期,前景不容樂觀。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最壞階段的過去,各方在危機期間同舟共濟的意愿有所下降。不少國家內顧傾向上升,加強國際合作的動力減弱,國際協調難度增大。發達國家希望維護在國際機制中的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希望提高代表性和發言權,雙方既有合作,又有斗爭。經濟金融、氣候變化、核不擴散等領域的問題都牽涉到政治、安全、社會民生等其他多個領域,彼此相互牽連。隨著合作的深入,面臨的阻力也在增加。
四、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國際安全威脅更加多樣
各大國繼續加強國防建設,紛紛出臺新的國家安全戰略。美國繼續增加軍費開支,加大海外軍事基地建設,全力研發“空天飛機”、“快速全球打擊”系統等新型武器,提出“空海一體戰”概念。英、法等國受經濟不振影響,削減軍費開支,力圖通過加強相互間合作維持軍事大國地位。亞洲地區總體穩定,但面臨的安全挑戰增多,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熱點問題時有升溫,一些國家政局波動,影響安全的因素更加復雜。但總的看,隨著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大國間發生軍事對抗的風險進一步降低,世界總體和平的大趨勢更加鞏固。
核不擴散領域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同時發展。美俄簽署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新條約。首屆核安全峰會強調加強國際協作共同維護有效的核安全。另一方面,美進行亞臨界核試驗,繼續優化核武庫。伊朗核、朝核等問題未取得明顯進展。
傳統安全問題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安全威脅更趨多樣復雜。能源、糧食、水資源、自然災害、環境事故、恐怖主義、傳染病、信息網絡等方面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有增無減。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產生越來越大的擴散效應。冰島火山噴發和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表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大天災人禍往往跨越國界,影響到國家間關系。
五、我國全方位、多領域的外交蓬勃發展,國際地位繼續提升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帶動世界經濟復蘇、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國積極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外交,維護了總體有利的外部環境。一是積極參與應對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實施“引進來”、“走出去”和自貿區戰略,促成了一大批對外重大合作項目。二是同各大國關系平穩推進。中美關系保持總體穩定,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一步深化,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內涵不斷充實。三是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2010年,中國同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實現了高層互訪和交流,增加了同周邊國家政治互信,深化了各領域互利合作,促進了本地區和平與發展。四是同發展中國家傳統友好關系進一步深化。我國領導人遍訪亞非拉地區,接待許多發展中國家領導人訪華,與發展中國家互利合作取得新進展。五是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國家領導人成功出席一系列重大國際會議,全面闡述我國有關立場主張,深入參與和引導世界經濟治理機制變革。六是以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為契機,深入開展首腦外交、經濟外交、公共人文外交,展示了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全方位促進了我國與各國的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