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概況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是2003年6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綜合性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學院由宜春師范學校(創辦于1908年)、宜春衛生學校(創辦于1958年,國家級重點中專)和宜春財經學校(創辦于1985年)合并而成,隸屬于宜春市人民政府。
學院占地面積501畝,建筑面積26.1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2億元。學院建有千兆校園網,有較完善的教學服務系統和校園“一卡通”系統。圖書館藏書60.92萬冊。
學院設有十個系(院)和三個教學部,即:護理學院、鋰電新能源學院、醫學系、機電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會計系、經濟管理系、教育系、外語系、藝術系和基礎教學部、醫學基礎教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開設26個專業,即:護理、助產、藥學、醫學檢驗技術、醫療美容技術、新能源應用技術(鋰電方向)、數控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機電一體化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會計(注冊會計師方向)、會計電算化、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商務英語、英語教育、體育教育、漢語、初等教育、學前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視覺傳達藝術設計、電腦藝術設計等。
學院生源以江西為主,面向全國21個省市區招生?,F有全日制高職學生5175人。
學院建有1個省級特色專業(醫學檢驗技術專業),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護理專業“1124”培養模式),2門省級精品課程(護理學基礎、英語精讀),1個省級高校優秀教學團隊(基礎護理教研室),1項省級教育科學成果一等獎。
學院所獲榮譽有:
護理專業被教育部列為首批“示范專業”;
國家(護理)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基地;
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護理)實訓基地建設項目;
江西省再就業培訓基地;
江西省師資培訓先進單位;
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
江西省高校學生公寓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江西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基層工會;
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
江西省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
江西省高校后勤管理先進單位;
江西省高校檔案工作先進集體;
江西省教育系統“創新發展年”活動先進單位;
江西省大專院校支援貧困縣鄉農村中小學“結對幫扶工程”先進集體;
江西省高等學校招生計劃管理工作先進集體。
二、師資隊伍情況
有專任教師501人,專任教師中教授46名,副教授124名;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及以上學位111人;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占72%。學院有省高校教學名師3名(韓菁、李南、甘晟光),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4名(楊云山、高健群、呂燕萍、羅歆),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名(易濱秀);市級學科帶頭人2名,院級專業帶頭人5名,院級骨干教師10名。
三、實踐教學條件
學院現有各類校內實驗實訓場所80個,面積7萬多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4796萬元。全校多媒體28個,座位數2500個;語音室5個,座位數324個,全校教學用計算機2077臺。
護理實訓中心是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項目。
學院成立了“校企合作辦公室”,已有可以滿足學生頂崗實訓并就業的校外實訓基地152個,涵蓋了學院的全部招生專業。
實踐性教學占總學時50%以上的專業占專業設置總數的比例為90.48%;半年以上頂崗實習學生占應屆畢業生比例為100%。
四、學生質量
近年來,學院組織學生參加了“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全國青少年英語風采技能大賽、全國涉外護理專業技能競賽、全國大學生企業經營管理沙盤模擬大賽、江西省專科院校學生四項基本技能競賽等職業技能競賽,有60人次獲得一、二、三等獎。
學生參加技能鑒定平均通過率為91.2%,畢業生“雙證”獲取率達到87%。
學院學生主要就業區域:宜春市、贛西地區及江西省等。主要就業領域:醫藥衛生、教育、財經、制造等。2008、2009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分別達到88.17%、84.65%,均列全省同類高職院校前列。畢業生稱職率達到96%。
近三年,學院錄取新生報到率平均為85.3%,招生第一志愿報考上線率平均達到111.5%。
五、教學改革成就
(一)專業建設穩步推進
學院各專業成立了有企業、行業專家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學院已形成了與社會經濟和區域產業發展戰略相適應的“以護理為龍頭,醫、教、工、經、藝相結合”的專業布局,初步建立起了護理、醫技、教育、財經、制造等5大專業群。2010年,將在全國率先開辦了與鋰電產業相關的專業——新能源應用技術(鋰電方向)專業。
學院在專業建設與改革過程中,堅持強化優勢,突出重點,實施“品牌”專業戰略,現有1個省級特色專業(醫學檢驗技術),5個院級重點專業(護理、醫學檢驗技術、會計電算化、學前教育、英語教育),4個院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護理、會計電算化、計算機信息管理、模具設計與制造)。
(二)培養模式初具特色
近幾年來,學院加強與行業企業的緊密聯系和溝通,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在“2+1”、“2.5+0.5”分段式培養基礎上,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以技能訓練為主線,把職業道德教育、質量意識培養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各專業培養模式各具特色:護理專業的“1124”,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梯進式144”,學前教育專業的“三層遞進”,會計專業的“全程實訓+職業證書+多向拓展”,其中護理專業“1124”模式入選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三)課程建設卓有成效
學院制定了課程建設規劃和系列政策,強調以優質核心課程建設為基礎,以精品課程為重點,深化課程改革,按照合格、優秀、精品三個層次進行課程建設。經過幾年努力,建設2門省級精品課程(護理學基礎、英語基礎)、10門院級精品課程,23門優質核心課程。
教師主參編71部教材,其中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8部,校本教材15部。在全國高校教學課件大賽中,有1個多媒體課件獲三等獎;在全省高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課件評選中,有2個多媒體課件獲三等獎。
(四)教學改革成果豐碩
學院出臺了《科研工作量考核及科研成果獎勵辦法》、《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辦法》等政策文件。學院每年投入教研經費50萬元以上。近幾年,有70項省級及以上科研課題立項,其中重點教改課題42項,有1項課題榮獲江西省教育科學成果一等獎;在省級以上公開刊物發表論文505篇,其中核心刊物83篇。
六、社會服務能力
學院是國家護理專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基地、中央財政支持的護理實訓基地和江西省再就業培訓基地,設有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省級普通話等級測試站、全國國際商務英語培訓認證考試培訓中心及考點、電子商務師職業全國統一鑒定試點機構、宜春市衛生人才考試培訓中心、宜春市經濟開發區職工培訓中心、宜春市旅游培訓中心。
學院有10多位專業教師,擔任宜春市科技局、宜春市衛生局醫護類科研課題評審專家及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學院積極參與宜春市技能型人才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城市職工再就業培訓等,在護理、幼教、會計、技工等方面累計為社會培訓1.7萬余人次;同時,還承擔全省“雨露計劃”的培訓工作。學院師生每年為社會提供健康咨詢及檢查服務5000人次以上。學院與1所職業學校開展對口支援,培訓教師和管理人員15人,共同培養學生210余人。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學院派遣醫療小分隊前往地震災區,開展醫療救治和防疫工作,受到當地民眾的好評,被中央新聞媒體重點報道。
七、建設方案主要內容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道路”的辦學方針,立足宜春,服務江西,面向全國,開放辦學。加強內涵建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建鮮明高職特色;全面提高辦學實力、教學質量、管理水平、辦學效益和輻射能力,做發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大發展做出貢獻。
(二)建設思路
遵循“深化改革、突出重點、形成特色、整體推進”的方針,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專業建設為龍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切入點,改革課程體系、內容、方法為重點,建設優秀雙師素質教學團隊為支撐,完善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管理運行機制為保障,強化內涵建設,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5個重點專業及專業群建設及4個綜合項目建設,促進學院的全面改革與發展,提高學院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和保障措施,科學分配和使用建設資金,確保各項建設工作高標準、高質量按時完成。
(三)總體目標
到2012年,通過實施省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使學院在辦學實力、教學質量、管理水平、辦學效益和輻射能力等方面有較大提高,特別是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水平專兼結合“雙師”專業教學團隊、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和創建辦學特色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將學院建設成為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職教資源共享中心、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社會再就業培訓基地。充分發揮示范作用,帶動高等職業教育加快改革與發展,更好地為宜春市和江西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通過項目建設,學院將成為一所特色鮮明的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
(四)九個建設項目
省級財政支持建設項目
1、護理專業及專業群建設
2、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及專業群建設
3、學前教育專業及專業群建設
4、會計(注冊會計師方向)專業及專業群建設
非省級財政支持建設項目
5、新能源應用技術(鋰電方向)專業及專業群建設
6、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平臺建設項目
7、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項目
8、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9、校園文化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