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倚聲家初祖”晏殊 北宋詞壇,首推晏殊、晏幾道父子。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縣文港鄉(今屬南昌市進賢縣)人。天資聰敏,篤學能文,十四歲舉神童,十五歲應廷試,賜同進士出身。晏殊歷任要職,官至宰相,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均出其門下。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上繼南唐“花間”遺緒,下開北宋婉約詞風。由于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故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在北宋文壇上享有崇高地位,與歐陽修并稱“晏歐”。《浣溪沙》是其代表作,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傳誦名句。
晏幾道,為晏殊第七子,字叔原,號小山,生性清狂磊落,縱馳不羈,晚年家境中落。詞風接近李煜,哀感纏綿,多懷往事,抒寫哀愁,飽含感傷,造語工麗,秀氣勝韻,“能動搖人心”。
姜夔與騷雅詞派 姜夔,字堯章,南宋饒州鄱陽縣人。一生浪跡江湖,身世漂泊,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達官貴人座上客。姜夔多才多藝,精通音律,將詞的音律、創作風格和審美理想納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將原來并無必然聯系的清空、騷雅聯成一體,形成一種新的詞風。其詞格律嚴密,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在南宋詞壇上,姜夔是騷雅詞派的最高代表,在宋詞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稉P州慢》一直為人們所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