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鳥和諧
一舉一動保生態
尹小軍
一幅絕美圖景:夕陽西下,波光粼粼;一幅和諧畫卷:漁舟唱晚,炊煙裊裊。
這是2009年的歲末,這是風姿綽約的鄱陽湖。
你或許是一個漁民,魚蝦湖鮮就是你的營生;你可能是一介農夫,種稻栽桑就是你的活計;你或許只是一個湖邊人,在城鎮里工作生活……不管你在干什么,鄱陽湖就是一個園,我們都以這個園作為我們的家園。
我們都是幸運的,“一湖清水”養育著我們;我們又是肩負著責任的,我們也要呵護“一湖清水”。因此,有打魚的漁船上除了漁具還有垃圾桶,捕回魚也帶回垃圾;有養魚的堅持種植鮮草,創新養殖技術,為了拒絕排污;因此,有養牛的建起?!肮ⅰ保B豬的修起沼氣池,都是為了變污為利;因此,有村莊實施禽畜統一管理,改善優化農村生態環境;因此,有企業污水統一處理,廢水循環利用,實現污水零排放……
一粒水珠,一棵水草,一只魚蝦,一羽候鳥……頭頂的藍天,腳下的碧水,還有水邊的青山和田野。在這個共同的家園,我們相互依賴,愛護它們就是愛護自己。優美的生態才是我們最好的家園。
不可否認,對家的愛護,我們曾經松懈過。但毋庸置疑,我們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的家,如今有了個更響亮的名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你、我、他,為了它,都會更有勁可使的。哪怕是你認為是很簡單的一舉一動,哪怕是你認為做得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小事,只要大家都去做好自己的事,都想著這個家,那就都是不簡單,那就都不是小事。
今天,理應是個全新的起點。所以,我們大聲高呼——行動起來吧,愛我家,愛我們的家,愛我們幸福的家!
田間飛舞“鄱湖鳥”
“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云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边@幾句詩描繪的是鄱陽湖保護區里珍禽候鳥所展現的壯麗景象。然而,世世代代生活在鄱陽湖畔的永修縣三角鄉村民卻一直無緣體會到這種意境。
三角鄉位于永修縣東郊,鄱陽湖西畔,有耕地面積46782畝、山地面積2000畝、水域5217畝,是個典型的濱湖農業鄉鎮。三角鄉有地理優勢,但說起轄區內的生態,三角鄉人的底氣并不足。
“一年四季,到處光禿禿,連棵樹都難看到?!痹谌侨温?年之久的鄉黨委書記羅睿對此深有感觸,“尤其是冬天,一片荒涼,看不到絲毫生機?!?/p>
2008年,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一年,全省開始實施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三角鄉的目標也很明確:打造“村在林中、路在林間、樹在田邊、林水相映”的全省楊樹第一鄉。
“以前看不到樹,現在房前屋后都是樹。”樹下村村民袁自俊一口氣承包了3.6萬株楊樹的栽種。政府免費提供苗木,自己只要投入很少的資金,既有不錯的收益,又能美化環境,袁自俊很積極。
為全力打造成全省楊樹第一鄉,三角鄉緊緊抓住實施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的機遇,強力推進工程建設,強舉措、突重點、保質量,見縫插綠栽植楊樹。出臺獎勵政策鼓勵種糧大戶在“雙用田”機耕道兩旁栽植楊樹,出臺措施對完成楊樹造林任務的行政村一次性給予2000~5000元獎勵,對未完成任務的,年終取消評先評優資格。
永豐村村民吳建平一開始還擔心栽種在田埂上的苗木會被牛踐踏毀壞。政府的一紙封洲禁牧令消除了顧慮,他一口氣承包了2.6萬余株楊樹的栽種?!胺N樹的最大好處就是夏天也有個乘涼的地方了。”吳建平說。
記者沿永吳公路看到,公路邊、溝渠旁、田埂上,一排排楊樹迎風而立,使得原本荒涼的田野頓時有了無限生機。
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村莊四旁、溝、渠、路、田等重點栽植楊樹外,該鄉還在政府大院、新農村建設點、農村庭院見縫插綠。在栽植過程中,縣林業局和鄉鎮的技術人員到場進行指導,確保種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一片。目前已栽種樹苗37萬余株。
感受到生機的不僅僅是三角鄉人,還有遠道而來的候鳥精靈。去年11月,村民第一次在自己的湖區看到了白鷺在溝渠里覓食。再后來,天鵝、白鸛等一些候鳥也紛紛飛抵三角鄉,飛進田野樹林。
“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是三角鄉的生態環境吸引著這些精靈?!绷_睿甚至有些興奮。而去吳城欣賞候鳥的游客也開始在三角鄉停下腳步,觀鳥,拍照。
三角鄉在變,永修在變,永修的生態在變。
“石材城”里清泉流
12月5日,記者來到了地處星子縣城以北10公里的“金鹿石材加工城”,想象中的數十家石材加工企業切割、打磨大理石后污水橫流的場景已難覓蹤跡。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條繞“城”而過的水渠,潺潺流淌著的是清澈凈水。隨意走進“晨光石材”,在這里從事大理石切割達10年之久的技術工人辛海水坦言:“過去這溝里的水像‘牛奶’一樣,渾濁不清,流到地里引發土壤板結,流到村莊池塘影響村民用水,流到鄱陽湖里污染湖水,所以老百姓叫此水為‘禍水’。如今,這里的石材廠的廢水經處理后反復利用,不再向外排放?!?/p>
穿行在公司加工的各種板材及石獅子、石龍、石虎等石材工藝品中,熱心的辛海水還帶著記者參觀了公司新建起的3個容量45立方米的沉淀池和冷卻劑凝固池,并為記者一一分解說明:以前切割大石塊用的水實現了循環利用,因為這水中含有冷卻鋸齒的冷卻劑,企業舍不得排放,此水便進入了排水-沉淀-用水的循環。而磨光板材和打磨石材工藝品的泥漿水,便作為廢水一排了之。僅年加工石材4000立方米的“晨光石材”,就有上百噸的泥水外排到溝里。自從去年底縣里到石材城召開“保護鄱陽湖,廢水‘零排放’”動員大會,并派來技術員現場指導后,公司不僅一次性投資5萬元按要求新建了沉淀池,每年還投入3萬元購進用于快速凝固懸浮石粒的聚氯化鋁等。如此,石材城的用水實現了封閉運行、內部消化,再也看不到污水排放。
污水“零排放”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沉淀的廢石砂又必須處理,如何破解難題?面對記者的疑問,縣環保局黨委書記朱虹輝說:“鄱陽湖是江西人民的‘母親湖’,保護好優美的湖水生態,是每一個贛鄱兒女的責任,我們絕不能為了今天多賺幾個錢,就拿本應留給子孫后代的生態去做‘交易’”。
近兩年,當這種宣傳深入人心時,星子人的生態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為此,縣里針對遍地開花的上千家石材加工企業,實行集中成“城”,嚴控污水排放,對沉淀的廢石砂進行集中堆放。為防止石材加工灰塵飄散到鄱陽湖,縣里還規定石材加工企業必須離湖岸線1.5公里以上。同時,規范石材采石點,禁止“爆破法”,統一“切割法”,對裸露的石砂地護綠固沙,著力恢復石山自然生態。
新近,縣里還與相關科研部門聯合攻關,目前“廢石砂處理后加入水泥”項目已經取得可喜成果,昔日堆成一座座小山的廢石砂將變成村民們致富的“金石砂”。
“鄱湖衛士”綠色情
煙波浩渺的鄱陽湖,猶如一顆清澈的明珠,滋潤大地,滋養人類。駐守在鄱陽湖畔的省武警總隊官兵,猶如天上的點點繁星,守護著鄱陽湖的美麗。33年來,他們日夜與湖相伴、與鳥共處、與樹草相依,呵護著湖水的純凈,亮化湖岸的容顏,保護湖區的生態。數不清的官兵,用對大自然的熱愛,傳遞著對鄱陽湖的無限深情,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故事。
植樹造林,為鄱陽湖披上綠蔭。部隊于1976年隨監獄系統進駐環湖圍堰而成的朱湖、朱港、成新等方圓幾百公里的湖邊區域,擔負著看押服刑人員的任務。1983年,這支部隊由省軍區獨立團改編歸屬省武警總隊。
時任朱湖大隊二中隊中隊長葉堅介紹:部隊剛進駐湖區時,沒有一棵樹,到處一片荒蕪。官兵們自己動手,栽樹種草。現在駐湖區部隊營區僅大小樟樹就有3000多棵,當年在這里親手種樹的人有的當上了將軍,有的當上了師長,最大的一棵將軍樹有30多年的樹齡,成群的參天大樹撤下大片濃濃的綠蔭。如今,郁郁蔥蔥的濃綠成為營區最醒目的標志。
近年來,監獄禁止服刑人員在獄外勞動,雇用大批農民工栽種、收割農作物。農忙時,幾千農民工吃住在湖區,有的人缺乏環保意識,將快餐盒隨手丟棄田間地頭、大堤上、湖岸邊,五顏六色的塑料包裝袋迎風起舞,飄進湖里,對鄱陽湖的生態環境造成污染。此時,部隊每天派官兵到用餐集中點清理民工的生活垃圾,光每天用餐垃圾就要拉20多板車。
有的中隊營區離湖岸不到2米,枕著鄱陽湖濤聲的武警官兵,對鄱陽湖一往情深,決不讓污水排進湖中。每個中隊挖一個大的蓄水池,承接含有沐浴露、洗發露的洗澡水。有的部隊專門挖出化糞池,生活污水一滴都不排進湖中。為減少化肥、農藥對湖水的污染,部隊菜地從不施用化肥、農藥。所需肥料,是戰士們從養豬場、養鴨場拉回的農家肥及中隊廁所的基肥。對蔬菜蟲害,中隊從不打農藥,全靠戰士用手去抓。
鄱陽湖是世界著名的候鳥保護區,武警戰士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候鳥保護神。由于利益的驅動,少數不法分子采用撒天網、食物誘捕、獵殺等手段,捕捉珍稀鳥類販賣。對此,部隊與地方公安采取聯合行動,收繳槍枝、銷毀天網,對救下的活鳥進行放飛,給受傷的候鳥進行治療,將已經死亡的候鳥集中掩埋,決不讓候鳥流入市場。
朱港大隊的教導員胡高平說:“不知是什么原因,只要聽到槍響哪怕是鞭炮聲,就有大批的鳥兒飛到營區的樹梢,鳥兒好像也知道這里最安全?!鄙碇蠙炀G的武警官兵成為鳥兒最喜愛的身影。在營區,隨處可見兵鳥情深的畫面。每年來此過冬的候鳥,落滿了警營的枝頭。
“告別噩夢”建新村
“從‘癌癥村’到‘文明村’,柏葉房村的嬗變展現了余干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保護鄱陽湖、建設新農村的生動實踐,也是湖濱鄉村生態保護的成功典范?!钡弥浾邅碛喔梢蓪懴嚓P“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新聞,縣委宣傳部的領導脫口而出。
12月2日,記者來到余干縣瑞洪鎮柏葉房村,只見和煦的冬陽下,安詳的老人正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享受溫暖的陽光。漫步其中,村莊干凈整潔,路邊的垃圾箱擺放有序,村民們用上了自來水,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順著管網注入村旁兩個容量達5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池。如今的柏葉房村告別的不僅是昨日污水橫流的村落,更是過去癌病奪命的噩夢。
今年65歲的村民張林鑒告訴記者:“今天的柏葉房新村是黨為大家建起來的,讓我們過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我們應當倍加珍惜村中的一草一木,決不讓垃圾和污水破壞村里的好環境,更不能讓垃圾和污水污染村前的鄱陽湖。”記者在他家門口垃圾箱里看到,垃圾被分成電池、塑料、建筑廢物、剩飯剩菜等類別進行收集,生活廢水集中進入下水道。隨意走進一戶人家,村民們愛護環境蔚然成風,村民衛生公約和環境保護公約深入人心,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污水統一排放處理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村里村外新風撲面,文明新村躍然眼前。
然而,打開塵封的記憶,不堪回首的往事依然歷歷在目。曾經的民謠:“有路莫走柏葉房,有兵莫征柏葉男,有女莫嫁柏葉郎”,是村民們心中的痛。年長的村民指著離新村3公里遠的那個地方,但見寂寥的老村開始長出參天大樹,守護著那消逝的身影。柏葉房村村支書張報華取出當年死于癌癥的花名冊:自1986年以來,全村272戶人家因患癌癥去世的就有45人,年齡最大的50歲,最小的22歲,還有致殘呆滯者23人,身患重疾的60人。年輕的丈夫拋妻別子,夫婦同時患癌去世,一家幾代斃命于癌癥……一個個與癌魔搏斗的生命令人感動卻撕人心肺。當時,柏葉房村成為全國少有的“癌癥村”。1999年春,針對柏葉房村既是癌癥高發區,又是蓄洪區的現狀,余干縣新生鄉柏葉房村移民新村建設拉開序幕,瑞洪鎮劃出3塊寶地安置移民。幾年間,縣里和上級相關部門先后籌措資金400多萬元,資助村民建房安家,又規劃下水道,興建污水處理設施,之后,還引進企業強村富民,使柏葉房村步入了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
離開柏葉房村時,歷經苦難、住進新村的村民們那一張張笑臉、那一句句樸實的話語,深深地烙在記者的心里,并凝聚成一句話:優美的生態才是我們最好的家園。
“沙漠綠洲”筑屏障
車剛駛進都昌縣多寶鄉,映入眼簾的是連綿起伏、綠白相間的沙丘地帶,那就是江南最大的沙漠山地。
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沙丘中,面對一株株寒風中搖曳的濕地松,觸摸匍匐在沙地上的蔓荊子,心中充滿了感動和震撼。正是這些可愛的生靈,用它們頑強的生命筑起一道道防風固沙、護衛家園的綠色屏障。
在離鄱陽湖最近的一塊濕地松林地里,記者見到了56歲的陳浪村村民陳建芳,他正在這里巡山護林。陳建芳告訴記者:“這里離鄱陽湖湖面最近,因而風最大,環境也最惡劣,所以樹長得要慢些,成活率也不高,但村民每年都堅持補種,對樹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親?!倍貞浧鹜铡帮L沙彌漫不見天,萬畝荒沙無人煙,西邊流沙塞河道,東邊風沙吞良田”的日子,陳建芳至今心情沉重:“在上世紀80年代,若是遇上大風,村民要趕緊戴上防風眼鏡和口罩,關門閉戶,可是沙子還是鉆進做飯的鍋里。若是下起大雨,洪水裹著泥沙沖毀農田和房屋。歷史上廖、馬、雷、丁等姓氏村莊就是因為風沙的侵蝕而湮沒在沙山之中。”
為保護好自己的家園,都昌人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一場撼天動地的“綠進沙固、沙退人進”的持久戰。20年間,多寶人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和探索,在沙丘上撒下了萬畝綠蔭。風沙肆虐的歷史一去不復返??恐帜镜谋Wo,沙地里涵養的一汪汪甘甜清泉,順著管道流進村民的家中。
在多寶鄉,記者碰到了與風沙搏斗了20年的鄉干部郭解勝。這位把青春鐫刻在沙地綠洲的中年漢子,如數家珍地說起了他們引以為豪的4塊林地。在他的引領下,我們來到豬頭山,鉆進1991年栽種的40畝林地。只見茂盛的濕地松平均樹高10米以上,直徑也有20厘米左右,600多棵蒼翠的濕地松猶如昂首挺立的風沙斗士。郭解勝還告訴記者,通過摸索,他們發現濕地松、刺槐、蔓荊子的成活率最高,而且蔓荊子的固沙效果最好,只是刺槐的生長偏慢。
佇立在湖岸線上,一個疑問油然而生,多寶的沙來自哪里?4.1萬畝沙地又是如何形成?專家和當地群眾告訴記者,多寶鄉位于富有傳奇色彩、至今仍是科學之謎的鄱陽湖“百慕大”附近。這里,千里贛江奔流而下,一個接著一個的渦流裹挾著泥沙,加之老爺廟前的湖面相對狹窄及兩岸高山夾擊生成的急速風流,將潮起潮落沉淀在湖岸的沙土揚起,進而漸漸堆積成一個個波浪式的沙丘。
面對沙丘的無情擴張,都昌人深知,此沙不治,風沙侵蝕的不僅是湖畔百姓的家園,還會因為沙塵“回旋”造成此段湖面河床抬高,河道阻塞,對鄱陽湖老爺廟至湖口的蠡水通道構成直接威脅。
為征服不斷蔓延的沙地,保護好鄱陽湖的生態環境,營造美好的家園,地處沙區的都鎮、多寶、蘇山3個鄉鎮51個自然村的2萬多名群眾全都投入到了“造綠治沙”的戰斗。雖然他們明白,沙地成林至少需要50年,但他們鍥而不舍、堅忍頑強的精神,讓“沙魔”望而卻步。
如今,遙望沙地里那生機盎然的灌木、喬木、草本植物,人們有理由相信,樹木成林的“沙漠綠洲”必將描繪“魚米都昌”生態優美的新畫卷。
“園中園”集控污水
工業是縣域經濟的支柱,而生態與工業似乎又是一對天敵。
地處鄱陽湖腹地的鄱陽縣是如何處理這對矛盾的呢?初冬時節,記者帶著疑惑來到這里采訪??h環保局局長胡冬林笑著將記者請上車,神秘地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們還是先看再聊吧!”
汽車沿著綠樹成蔭、空氣清新的湖城大道一直往南疾駛,轉眼間就來到占地面積達8平方公里的省級開發區——鄱陽工業園。工業園給記者的第一感受是:只聞機器鳴,不見濃煙滾,遠觀湖鳥飛,近賞綠樹壯。
“圍繞經濟抓環保、抓好環保促發展,這就是我們的立縣之本、工業之基?!焙纸榻B說,為了不讓工業污水流入鄱陽湖,他們恪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在產業基地選址上堅持“社會、經濟、環境”三效益并重的原則,充分利用荒地、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容量,盡可能降低產業基地建設對景觀、水文、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
我們來到由港商投資的全省首家凱迪生態質能發電廠。這是家投資總額達2.5億元、占地面積120畝的大型企業,日處理加工500噸稻殼、秸稈等農作物的殘桿作為發電燃料,裝機容量達10萬千瓦,年可產生上網電量1.4億千瓦時。主管工程的張工程師對記者說:“這是個既環保又經濟的項目。鄱陽縣是漁農區,農作物的殘桿量很大,往常不是白白燒掉,就是拋棄在田里甚至湖里,造成很大的環境污染?,F在是變廢為寶,不僅可轉化成電能,燃燒后的殘渣還可提取重要的工業原料白炭黑,剩下的是極好的有機肥,是典型的循環經濟?!?/p>
鄱陽縣把工業建設成綠色支柱的坐標。他們不急功近利地圖政績和業績,而是把保護生態不被動、發展生態敢主動放在首位。記者來到園區內的電鍍污水集控區,在排水出口處,只見經過多層次處理的電鍍工業污水,已變得清澈透亮,汩汩流出。記者隨機抽查了監測化驗記錄,記載的均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
聞訊趕來的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電鍍集控區總經理王劍波介紹說,五金機械制造是鄱陽縣的傳統工業支柱產業之一。為了解決電鍍車間的污水處理,在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這個設備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污水處理廠,將全園區內48家工廠的電鍍車間集中到這里生產,一是可堵塞污染的漏洞,二是進行污水集中處理??h里僅這一項的管理成本和各項開支,每年要貼進去幾百萬元。但縣領導說,這錢貼得值,我們是用極小的代價,換來鄱陽湖的潔凈,這是造福子孫萬代的好事!
說得太好了!一個地方要發展、要領先,最重要的是要找準自己的優勢和定位。鄱陽縣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綠色生態,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綠色工業,將必然蓬勃發展,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立體養殖”零排污
12月8日,沐著綿綿冬雨,記者行走在緊依鄱陽湖尾端的東鄉縣楊橋殿鎮宋塘、下易、水北村,眼前兩條10多米寬的渠道,匯聚著這片田野與村莊的水流,緩緩注入鄱陽湖。駐足靜觀,渠水清澈,魚蝦歡躍,3名當地漁民撐著小船,正在渠道與鄱陽湖交匯處撒網捕魚,好一派恬靜祥和的湖濱鄉景。
“有幾年渠水沒有這樣清了。”漁民萬世華一邊收網一邊向記者介紹,“光是上游幾家養殖場排出的糞便,就讓渠水變色,捕撈上來的魚兒吃起來都帶著腥臭味。”
萬世華指的養殖場主要是養豬大戶。帶著幾分好奇,記者走進水北村東鄉縣綠緣生態綜合養殖場探究。這是當地農民文俊冠投資創辦的大型生豬生產企業,自1997年創辦以來,至今擁有固定資產近1000萬元,去年出欄生豬1.6萬頭。占地50余畝的豬場坐落在村內一片荒山丘上,四周都是稻田。前些年,由于排污設施不完善,豬糞僅靠外運出售,堆積如山的豬糞濾出的糞水經常滲入村民的稻田中,將農作物“肥”死,引起村民強烈不滿,三番五次上門討說法。一遇上下大雨,雨水沖刷豬糞涌入渠道流進鄱陽湖。
2007年,文俊冠下定決心“截污”。在縣、鎮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投資40萬元,建起5個沼氣池,依靠沼氣池發酵豬糞,利用沼氣燃料照明、做飯,不僅滿足了豬場生產需要,而且供應了附近100多戶農家做飯照明,僅此一項,每年節約成本20余萬元。
沼氣處理后的沼渣可作燃料和肥料,但豬場每天排出的200多噸污水如果得不到凈化處理,就會通過渠道流入鄱陽湖,污染湖水。2008年,苦于沒有對策的文俊冠,通過縣畜牧部門聯系,找到省畜牧獸醫局專家幫助出謀劃策,投資150萬元,建起4級“厭氧池”。在現場,我們看到,4個面積大小不一、水深均為5米的水池順著山勢高低錯落。一級厭氧池直接接納豬場污水,滿池黑乎乎的,水中生物全無;二級厭氧池開始長有雜草,至最后一個厭氧池已是水清如鏡,池中魚兒跳躍。“第四級厭氧池中的水已達排放標準,排到水渠中,村民搶著攔截到自家稻田中澆灌,還說水中含有作物生長的養分呢!”文俊冠喜悅的表情中帶著自信。目前,他正著手洽談租賃鄰村一座水面300畝的龍山水庫和一片900畝的荒山,分別養魚和種植油茶等經濟林,并建設大型沼氣池,用沼渣作肥,沼液養魚,實現立體養殖,創造更大效益。
“東鄉是全國瘦肉型商品豬基地縣,每年出欄生豬達100萬頭,且境內擁有近千座大小山塘水庫,特別的資源,為養豬戶實施山上栽樹、山腰種果、山下養豬、水中養魚、水面養鴨的‘豬—沼—果’、‘豬—沼—魚’立體種養模式開辟了廣闊天地。目前,全縣水面承包面積達70%?!笨h畜牧水產局局長上官恒娥的話,描繪著一個既壯大了特色產業又呵護了綠水青山“立體養殖”的新模式。
百姓心聲
保護生態就是保護飯碗
鄱陽縣雙港鎮樂湖村漁民王興海:給漁船配備環保垃圾桶和撈網,既可以保證捕魚期漁船上的垃圾、油污不再像以前一樣隨意地倒進鄱陽湖,又可以打撈浮在湖面上的垃圾。我們以前不知道保護鄱陽湖環境的重要性,一向隨意慣了,什么都往湖里扔。保護鄱陽湖生態環境其實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飯碗!(操海鵬整理)
采取措施減緩湖面萎縮
九江縣教師吳述仁: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必須要保護好湖面,應當采取果斷措施減緩湖面的萎縮進程:一是加大鄱陽湖流域的植樹造林和綠化力度,減少洪水期泥沙量;二是修葺河道,加大支流河及主流河的泄洪量;三是要加大保護鄱陽湖的力度,強化河道采砂管理,遏制亂采濫挖現象,為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科學建設作出更大貢獻。(陳雅整理)
始終把保護生態放在首位
萬年縣陳營鎮干部方偉海:在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企業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群眾要摒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看客觀”,始終把保護生態放在首位,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相關要求,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千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這條得不償失之路。(陳妙庭整理)
保護鄱陽湖人人有責
湖口縣南北港場居民周潤喜:我們場這些樹都是退耕還湖時種的。生態環境好轉后,湖水更清了,白鷺來得更多了,停留的時間也更長了。住在鄱陽湖邊的人,都愛護鄱陽湖,現在要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我們更有責任保護好鄱陽湖的生態環境。(陳前整理)
綠水青山是我們的驕傲
萬年蘇橋鄉夾羅村林業大戶劉小林:我曾經在外面打工多年,對一些發達地區的環境污染有切身的感受。大片鋼筋水泥之間,是污濁的空氣、發臭的流水,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生活,真是受罪。綠水青山才是我們的財富,是我們的驕傲,值得我們去珍惜。一旦污染了,想恢復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自覺地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精心呵護我們的家園。(陳妙庭整理)
群眾保護意識越來越濃
余干縣林業公安分局干警吳加全:余干是個湖區大縣,轄鄱陽湖水面近五分之一,每年到了冬季,就有數以萬計的天鵝、大雁、野鴨等候鳥飛抵到我們這里越冬棲息繁殖。我們與這些“寶貝”打了近20年的交道,跟它們有了深厚的感情。隨著宣傳及打擊力度的加大,這幾年,候鳥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在,群眾對候鳥的保護意識也濃了,基本上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史衛城整理)
縣市行動
都昌農村衛廁普及率達91%
都昌縣花大力氣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衛生設施,近兩年來完成改水4.2萬戶,村鎮飲水合格率達98%,改廁9.6萬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1%,建成2.1萬戶沼氣池,太陽能普及4.8萬戶。今年,該縣通過創建省級生態縣工作驗收,躋身省級生態縣行列。(汪國山查志行)
鄱陽環保上船垃圾上岸
鄱陽縣從2009年6月1日開始,在湖區深入開展“減少污染,保護鄱陽湖——鄱陽在行動”活動??h環保局為全縣1萬余艘漁船每艘配備了兩只環保垃圾桶和一個撈網。環保垃圾桶分別用于收集湖面廢機油和湖面生活垃圾,撈網用于打撈湖面垃圾。漁民每次打魚歸來時,除了帶回鮮魚,還撈回了不少湖面垃圾。同時,該縣還在156個漁民集散地設立垃圾專門收集點和垃圾處理站。(操海鵬)
豬糞發電項目落戶進賢
由江西省匯得能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英國環保橋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江西進賢養豬基地甲烷回收利用CDM項目,最近落戶江西。該項目總投資2500萬元,采用“豬場糞便-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模式,形成年處理豬糞便6.8萬噸,年產沼氣290萬立方米、沼液21.8萬噸,年發電量514萬千瓦時,年產固體有機復合肥7000噸的經濟效益,同時預計年減排5.8萬噸CO2。(宋海峰)
彭澤打造鄱湖綠色屏障
彭澤縣引導木材加工企業利用平原地區、江灘、溝渠兩側、水庫、拋荒地發展原料林基地節本增效,全力打造鄱陽湖綠色生態林業。全縣已有8個企業共建原料林基地1.5萬畝,建成農田林網速生林1萬畝、高標準示范林12萬畝、以杉樹果樹及闊葉樹為主的退耕還林13萬畝,完成通道綠化面積1萬余畝,森林覆蓋率約為49.5%,初步形成了一道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綠色屏障。(朱華耀 胡訓亮)
永修源頭呵護“一湖清水”
永修縣投資120萬元在吳城建成了水質自動在線監控系統,投資10萬元在星火工業園安裝了4個全球眼,在縣城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安裝了1個全球眼,對所有重點污染源進行在線監控;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即在縣城建設7座垃圾中轉站、1座垃圾處理場,在鄉鎮分別建立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或標準化垃圾填埋場,給各村配置垃圾運輸專用車,從源頭呵護鄱陽湖“一湖清水”。(劉上歡李愛兵)
萬年依靠技改節能減排
萬年縣投入資金3億多元,幫助2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施了技改。同時,加大排污費征繳力度,雙管齊下推動企業走綠色環保之路。該縣還嚴把環境監測關,堅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去年至今共拒絕有污染的招商項目21個、關停7家不達標企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生產線13個,實現二氧化硫減排3500噸、化學需要量減排214噸,新建項目環評率達到100%。(陳妙庭)
瑞昌加大對企業污染整治
瑞昌市圍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加大對企業污染整治。該市從2006年開始,采用簡化程序、上門服務、現場指導等措施,完成了22家已竣工投產企業污染治理設施竣工驗收。監督新建項目污染治理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3年共督促新建項目“三同時”投入污染治理資金達5000多萬元。3年間共關?!笆逍 奔疤蕴浜螽a能企業21家,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張功和)
余干基地帶動農戶增收
余干縣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大力夯實農業產業化基地,全縣已建成豐收辣椒、烏魚、紅毛鴨、肉鴿、蠶桑、芡實、螃蟹七大農業產業化基地,實現了余干農業由農業資源大縣向農業基地大縣的歷史性轉變。在發展農業產業化基地的同時,該縣積極探索“基地+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壯大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目前,全縣擁有益人生態、全阜水產、銘日絲綢等農業龍頭企業35家,農業合作經濟組織89個,8.2萬農戶參與到“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促進了農民增收。(饒漢生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