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頭,萬安的北部重鎮,因為“窯頭豆腐百加酒”一句廣泛流傳的飲食文化諺語而聲名遠揚。其實,這里更是一塊文化底蘊深厚、英雄豪杰輩出的紅色熱土,革命先賢的英雄事跡在這方熱土上代代傳頌。
(一)一顆紅心為救國
蕭炳章,窯頭剡溪樓下村人,字馭繁,號云帆,他因文采出眾,于清末公派留學日本。在日本留學期間,受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熏陶,毅然舉起反帝反封建大旗,成為萬安最早的同盟會會員和中華革命黨人。中華民國成立后,蕭炳章被選為國會議員和江西省議員,成為孫中山先生的“諮議”,即秘書,參加了孫中山廣州政府的工作。1922年春夏他隨軍參加了第一次北伐戰爭,并被孫中山任命為取代北洋軍閥統治后的江西省政府財政廳長。
1924年初,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上,國共兩黨達成共識,通過了著名的《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蕭炳章堅決擁護這一政策,被孫中山圈定為有共產黨人支持并參加的、改組后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25年,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不幸去世??粗约旱膶?、親密戰友離去,蕭炳章悲痛萬分,并撰挽聯“主義惟三民五權遺大投艱四千年來無余子”、“聲名振九州萬國盤根錯節二十世紀第一人”,以表哀思。
1926年蕭炳章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繼續與舊社會展開斗爭。1927年4月,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瘋狂屠殺工農革命群眾。時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的他,公開批判蔣介石右派言行,并號召廣大師生和革命青年與蔣介石劃清界限,加入到反蔣行列當中。不久,蕭炳章參加了由周恩來、朱德等共產黨人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并成為暴動領導機構——革命委員會秘書處秘書。南昌起義失敗后,受到蔣介石反動政權機構的公開通緝,經周恩來安排,他與著名民主人士鄧演達等人一道潛入上海法租界,繼續從事革命斗爭,參與發起和創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負責組織工作和與江西等地的聯絡領導工作。
1936年抗戰前夕,國民黨才解除對他的通緝,得以回到江西,先后擔任過上饒地區督察專員、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軍法處長和江西省政府委員等職,1946年3月,因罹患重病而去世。
(二)千磨萬礪向革命
張世熙,男,1894年生,窯頭夏坪中塘村人。1922年,張世熙從饒州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回到家鄉萬安,在縣立高等小學教書。由于在五四運動時期曾與在北京讀書的曾天宇有過聯系,回縣后,他們在萬安成立青年學會,之后他創辦了《萬安青年》刊物,廣泛宣傳革命思想和革命主張。
《萬安青年》和青年學會的工作曾受到江西黨團的高度贊揚,江西早期革命領導人之一袁玉冰主編的《新江西》對此數有好評。不久,張世熙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并成為萬安團組織負責人。1923年張世熙回到窯頭第一啟明學校教書,他繼續進行革命宣傳,積極發展青年組織工作。
20年代初的窯頭,由于有張世熙等一批進步師生的存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1925年,窯頭已經成立了黨小組,張世熙為最早的八名黨員之一。1926年2月,窯頭成立了黨的區委,之后又成立了農民協會。黨團員的主要活動場所就在張世熙任教的啟明學校,當時在張世熙等先進分子的影響下窯頭群眾革命熱情十分高漲。
窯頭是瀕臨贛江的一個活躍商埠,清末就有外國傳教士打著傳教的口號從事侵略擾民的活動,激起百姓義憤。1926年初,窯頭天主教以所謂的教徒捐地為由,硬要將一所教堂建立在啟明學校內,張世熙等共產黨員帶頭與勢力強大的縣鄉教會作斗爭,驅逐天主教會在學校院內建教堂,給予反動勢力沉重打擊。
他堅決擁護國共合作,并積極參加了對剛成立不久的國民黨萬安縣黨部的改組,被選為國民黨萬安縣黨部常委。1926年7月,中共萬安縣支部干事會成立,張世熙擔任組織委員。這年冬天,他出席了在南昌召開的國民黨江西省黨部改組大會。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為了所謂的“清黨”,國民黨反動派派出錢大鈞部到萬安清除國民黨黨內的左派。已任中共萬安縣委書記的張世熙將縣委機關時而遷往羅塘,時而遷往家鄉窯頭中塘,為了保存有生力量,他組織黨團員轉入地下。1927年10月,江西省委決定在萬安舉行武裝暴動,張世熙擔任了領導暴動的萬安行動委員會參謀部的軍事領導成員。由于張世熙等人的組織得力,加上窯頭革命基礎較好,縣委決定在窯頭陽城舉行萬安暴動農軍第一縱隊成立大會,張世熙擔任總指揮。11月20日,張世熙組織第一縱隊攻打萬安縣城,因兵力懸殊,攻城失利,但是大家并不氣餒,在省委特派員曾天宇的協助下,農軍又發起了三次攻城,終于在1928年1月9日占領縣城,暴動取得勝利,成立了江西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1月下旬,張世熙出席了井岡山斗爭領導人毛澤東主持召開的湘贛邊特委、遂川萬安兩縣縣委聯席會議,張世熙報告了萬安的工作,受到了毛澤東的贊揚。
1928年6月18日,中共六大在蘇聯莫斯科舉行,張世熙作為江西三名代表之一出席大會,對農民武裝斗爭和蘇維埃運動等重要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受到了與會領導的關注。不久,共產國際六大在列寧格勒召開,邀請中共代表團到會報告武裝斗爭等問題。經中共代表團主要領導周恩來的推薦,張世熙到會做了《關于萬安暴動的經過和若干經驗的報告》,受到共產國際的高度贊揚。
回國后,張世熙在江西省第二次黨代會上當選為省委書記,他積極組織全省黨員和革命群眾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30年,在一次對敵的戰斗中,不幸犧牲,享年36歲。
(三)嬌妻送郎當紅軍
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里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一首江西民歌《十送紅軍》,曾讓多少人為之動容!
劉元俚,女,窯頭湖頭村人。她從小不愛紅裝愛武裝,希望自己長大后能像父輩兄長那樣背槍征戰沙場。由于父母較為開明,別的女孩被送到別人家里當了童養媳,而劉元俚則背著書包進了學堂。在學校里,她知道了花木蘭代父從軍和鑒湖女俠秋瑾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等故事,革命火種在劉元俚心里生根發芽。
1931年,劉元俚十六歲。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v使劉元俚一萬個不愿意,父母還是給她找好了婆家,只待擇日結婚。因為深知女兒的秉性,所以父母在給劉元俚挑人家的時候,不是看男家有多少錢財,而是挑了一位思想較為開放且積極進取的青年,經過短暫的接觸,劉元俚覺得對方思想并不頑固,于是同意了這門婚事。
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后,紅軍所到之處,即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成了當時最響亮的口號。窯頭區也以鄉為單位加緊分田分地,得到土地的廣大群眾更加擁護共產黨,支援蘇維埃革命。劉元俚的丈夫面對別的青壯年紛紛參軍參戰,也躍躍欲試,但是他憂心忡忡,因為他和劉元俚剛結婚三個月,而且他是家中的長子,上有年邁的雙親和爺爺奶奶,下有尚未長大成人的弟弟妹妹,他是家中唯一的頂梁柱,自己走了,家里怎么辦?這時劉元俚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你想去參加紅軍對嗎?但是你又不放心家里對嗎?”面對妻子善解人意的目光,他重重地點了點頭。“你就放心地去吧!好男兒志在四方,國有難時當報國?!甭犃似拮拥姆胃裕B夜收拾好行李,天剛蒙蒙亮時,他就趕上紅軍大部,成為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
丈夫走后,照顧一家人的重任就壓到了劉元俚薄弱的雙肩,為了贍養公婆,讓弟妹上學堂讀書,她起早摸黑,不怕臟活累活。在丈夫走后的第二年,她生下一個男嬰,取名叫新國。自從丈夫走后,她就與他失去了聯系,只有兒子是她唯一的念想,看到兒子,她就仿佛看到了希望,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正如兒子的名字一樣,一個嶄新的中國將昂然屹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受母親的影響,兒子長大之后也參加了紅軍,在抗日戰爭中,不幸為國捐軀!得知兒子犧牲的噩耗,劉元俚痛不欲生,但是悲痛之后,她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一如既往支持革命事業。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古老的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成立了”!得知這個消息,劉元俚淚水漣漣,丈夫失蹤杳無音訊她沒哭,兒子犧牲時她沒哭,新中國成立后她卻哭了,因為她期待已久的這一天終于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