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2月25日電(記者吳宇、許曉青)雖然上海世博會已精彩落幕,但臺北案例館的“垃圾不落地、垃圾零掩埋、資源全回收”的展示,讓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2008級學生王明遠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今年暑假,他和其他七位同學通過努力,把臺北經驗“搬”到了河南省新密市:規劃專門路線,以車輛定時定點回收的方式,逐步減少垃圾桶數量,降低垃圾回收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幫助當地居民學會垃圾分揀,主動參與到資源循環利用中去。
“我們設計的新方案投入不過千余元,但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文明和健康。”王明遠說。
上海世博會漸行漸遠,但世博會凝聚起的全球智慧及其主題理念正深刻影響著熱情關注并親身參與盛會的大批“80后”“90后”青年學生,他們正以更加自覺的行動,與世博共成長。
“小白菜”的“二次上崗”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劉小茜等八位同學曾經是世博志愿者,當“小白菜”的經歷使他們更加關注社會。世博會結束后,他們選擇了走出上海,去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參展城市實地考察和學習。他們圍繞智能城市、低碳家族、文化多元和創新、文化傳統繼承、綠色空間營造等專題,深入梳理各個城市的發展智慧,豐富自己的世博收獲,進而形成了推廣城市最佳實踐的心得和建議。
“望聞問切”是上海中醫藥大學護理學專業2008級學生劉晶晶的專長。在世博園區當“小白菜”時,她注意到由于人們普遍缺乏垃圾分類意識,導致分類管理的垃圾桶名不副實?;氐綄W校,她和其他四名同學依據近紅外光光譜分析原理,研制出一種智能分類垃圾桶。這種垃圾桶可對垃圾進行光譜分析并發出提示聲,以此幫助人們進行正確的垃圾分類并選對投放口。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莊瑜認為,伴隨世博成長的“海寶一代”,有了更加開闊的人生視野以及獨特的分析問題角度,不僅注重自我,也關注他人和社會。這一成長不僅惠及自身,也將惠及未來中國。
身邊小事里的智慧和責任
世博期間,上海大學有8000多名學生參與了各類志愿者工作。參與伊始,他們就給自己提出了新要求:重拾手帕、少用紙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多走路,四樓以下不乘電梯,少開空調;用手機短信、手機報等形式取代紙質通知及刊物,踐行無紙宣傳和無紙辦公。
這些低碳承諾的效果有多大?上海大學算了一筆賬:8000多名學生一共可減少碳排放32噸,相當于200多棵大樹一個月吸收的二氧化碳,或者一輛小汽車行駛1.3萬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
在上海建橋學院,日語專業2009級學生韓鑫等五名同學把目光放在了學校食堂上。經過測算,他們發現由于過多使用塑料袋、紙盒等一次性產品,食堂一周因此造成的碳排放多達近1.3噸。怎么辦?他們向學校提出了全面推行淀粉全降解餐具并在師生中進一步宣傳倡導低碳環保理念的建議。
上海海洋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2007級的六名學生走進了34家大型超市,對冰箱冰柜能耗展開專題調查。他們發現,每家大型超市月均電費支出高達40萬元,其中一半左右的電力消耗來自冰箱冰柜,主要原因是部分產品陳舊、節能效果差,以及場地狹小、擺放擁擠等。
受世博園區眾多用廢舊利樂包制成的長椅啟發,上海立信會計學院設計了一個實踐題目:小小利樂包如何有效回收?52名同學不僅深入地鐵站、商業街和居民小區展開問卷調查,還設立了兩處回收站,一邊向消費者宣傳環保知識,一邊用自己制作的小禮物換取居民手中的廢舊利樂包。
世博激發關愛
在世博會歷史上,上海世博會首次選擇“城市”作為主題,這是因為中國以及全世界正處在一個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時代。為此,上海多所高校的學子不約而同將關注目光和幫扶舉措投向外來務工人員。
與漫長的世博籌備工作一樣,上海金融學院面向外來務工人員的青年夜校已開辦了六年。世博之年,13位大學生志愿者加入辦學者行列,他們不僅講文化課,還舉辦勵志講座,開展心理咨詢,與工廠合建實踐基地,進一步規范了夜校服務體系。
“我們將青年夜校的學員都設為飛信好友,及時發布課程和活動信息供其選擇;我們還以課題組為單位開設了QQ群,在學員間開展集體討論、資源共享。正是外來務工人員對知識的渴求,激勵我們將夜校辦下去?!鄙虾=鹑趯W院金融學專業2008級學生林廣樑說。
上海電機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2008級學生陳斌等四人,將自己的同齡人——新生代外來務工人員作為調研對象。他們的建議是:政府和社會機構不僅需要開辦免費夜校,提高外來務工人員文化水平,還應建立外來務工人員就業幫扶制度,開設專門的短信平臺,同時加強人文關懷,鼓勵政府部門員工與新生代外來務工人員開展結對幫扶。
上海師范大學社會工作專業2008級學生吳鐘媛則與同學們對外來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開展服務策略研究。她從中感悟到:“希望在充滿愛的城市里沒有邊界,所有孩子都是城市最棒的禮物。”
在責任擔當中成長
只需看一些上海高校今年圍繞世博展開的實踐課題,就能強烈感受到當代青年的激情與活力:基于世博實踐的大型展會垃圾處理調研、世博園垃圾氣力輸送系統現狀分析及推廣建議、將汽車尾氣用于發電的實踐調研、后世博時代綠色汽車推廣方案、世博會對大型會展活動通關便利化的啟示、低碳物流調研、城市景觀水域現狀調研及改造方案研究、城市污泥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研究、機動車清洗場站升級與市容建設良性互動調查等。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2009級學生項凱等七人開展的上海濕地保護和開發法律制度調研,對上海崇明東灘鳥類保護區管理辦法提出了10條修改意見,并建議盡快制定地方性濕地保護條例。
華東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2008級碩士研究生孫佳慧等15人通過系統梳理“依法辦博”經驗,提出了世博后法治化建設的一系列建議。例如,對志愿者保護頒布專門法律,為各類志愿者提供更為有效的保障;制定低碳環保領域的綱領性法律,以法律制度保障低碳目標實施。
上海師范大學藝術傳達專業2007級學生李皓婷等四人,圍繞“低碳世博”,精心設計了近20個低碳生產認證標志,以“民間預演”的方式填補了“國家空白”。
她們的指導老師陳晶說:“大學生受世博啟發,開展低碳生產認證標志設計,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現實意義,反映了當今青年不僅有愛心、有才智,更有可貴的擔當意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