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的朋友來自哪個階段?”面對這個問題,在受訪的100余名大學生里,卻有超過80%都回答是“中學同學”。
“畢業以后,你還會和大學的室友聯系嗎?”
“也許會,出于功利的目的?!痹谏虾R凰髮W讀大四的夏黎想了想說,“但更多的可能不會。畢竟大學4年,和寢室同學從來都稱不上真正的朋友,大家應該也會心照不宣地不再聯絡了?!?/p>
寢室同學關系成了“容器人”
聽說復旦投毒案時,夏黎很驚訝,第一反應是開玩笑說“謝室友不殺之恩”。但在讀了案件的報道后,她漸漸“有些理解”了:“像這樣的寢室矛盾其實很多,都是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日積月累形成的。這個案子,只不過是用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p>
在武漢大學擔任輔導員的陳菊平說,在他的學生中,宿舍人際關系緊張的有不少,經常有學生來找他反映問題,要求調換宿舍。究其原因,無非是由于生活方式、作息規律、衛生習慣、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的。
“大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夏黎細數著自己和身邊人遇到的寢室矛盾:有人喜歡深夜淘寶、看電視劇,電腦屏幕的光會影響別人睡覺;有人走路時愛跺腳,敲門的聲音特別大,或者用腳踢門;有人睡得太晚,有人起得太早,有的同學腳臭,有人則晚上睡覺會打鼾;有人會質疑平攤水電費的數額,有室友在暗中是學習上的競爭對象,互相較勁……
有時候,常常被外界景仰的“學霸”在寢室里也會成為被諷刺的對象。華中科技大學的謝剛說,每當自己背著書包去學習時,被某個同學撞見,對方就會用奇怪的語氣說“又去自習啦”。“這讓我感覺很別扭,他自己不去自習,也不愿看到別人去上自習?!敝x剛說。
就是在這些細小的爭端中,不少人逐漸習慣不再對室友交心。在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劉彥的印象中,寢室同學關系還不錯,也偶有“臥談會”,但聊天的話題僅限于“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即便是這些“形而下”的方面,她也會謹慎地“不去涉及價格”,因為大家消費觀不同,稍不注意就會攀比。而人生理想和目標、在學習和工作中的感觸,則都屬于“絕對不會聊的內容”,因為容易引起利益沖突。
“寢室聊天都是聊八卦,不會說掏心窩子的話?!痹谘龆鞔髮W2011級的林雅看來,最典型的“掏心窩子的話”,就是自己對未來的計劃,這是聊天的禁區。
她經常想,寢室同學關系有些類似日本學者所說的“容器人”:人就像是透明的玻璃罐一樣,不斷接受外界的信息,但內心世界卻是封閉的,人與人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交流,如果試圖走進對方的內心,兩個容器就會發生碰撞。
目睹這樣的一些同學關系,總會讓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喬新生感到詫異?!艾F在的一些大學生奉行個人主義,更多地考慮畢業后如何找到一個好工作?!痹谒挠洃浿校约鹤x大學時則是“集體時代”,閑暇時間,大家就集體去看電影、郊游,同學們的偶像都是中國女排,目標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除了父母的關愛外,看到更多的是競爭關系。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愿意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情感、經歷,就像企業的經營者不愿意與競爭對手分享商業秘密一樣?!眴绦律f。
期末考、保研等關鍵時期矛盾最突出
寢室關系的演變,在已經當了12年大學輔導員的張帆看來,尤為有趣而深刻。1994年,張帆自己剛剛走進大學校門,對那時有些羞澀的他來說,周末的舞會是最能鍛煉勇氣、膽量和交際能力的場所。
而十幾年前的學生,彼此之間的關系似乎表現出比現在更“和睦”的狀態?!斑^去的學生經歷多,大家庭里可能還有兄弟姐妹,要處理鄰里關系,也看到過父母的坎坷經歷,知道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那時,考大學也不容易,所以他們比較互相忍讓。”張帆說。
在他看來,現在的一些學生最大的特點則是“個性鮮明”?!皞€性是中性詞,但如果處理不好,容易往‘脾氣不好’上偏。他們都是獨生子女,家里也是獨門獨戶,和鄰居不認識,往往受不了一點委屈。志趣相同是閨蜜,意見相左則冷漠,如果有矛盾或不合自己意愿的事情,就會下意識地自我保護或反擊。”
張帆發現,學生之間有矛盾時,往往不會讓老師和家長知道,而是傾向于私下解決,更多的則是擱置下來、讓時間沖淡一切,但卻往往導致積累到一定程度,“如火山一樣噴發出來”。
如今的校園環境,也已經與當初不太一樣了。在獎學金、助學金申請時,在期末考、保研等關鍵時期,往往是班級和寢室矛盾最突出的時候。獎、助學金的金額少則幾百元,多則幾萬元,而考試成績,則與保研、出國、找工作有著密切關系?!坝捎谶@些和自身利益相關的機會含金量增加,大學里的同學關系開始變得不那么單純了。”就讀于重慶大學的劉昊說。
他舉了一個例子:班里每次都考第一的女生和總考第二的女生一直都形同陌路,平時聊天時,只要有人談到“第一”,“第二”就會自動退出討論。到了評國家獎學金時,兩個女生不相上下,“第二”女生便找到院辦和輔導員百般哭訴,最終,輔導員便提高了她的課外活動成績,讓她的總分上升到了第一位,取代“第一”女生拿到了一等獎學金。從此,兩人更加勢不兩立。
李燕今年在一所二本高校讀大三,家里一直很貧困,還有三個兄弟姐妹。但就因為害怕被室友孤立,此前兩年,她甚至都不敢參加國家助學金的申報。同寢室的同學即使已經一起生活兩年多,但每當申請國家助學金時,不管誰遞交申請,寢室同學都會冷言冷語,似乎這些人都不應該得。
李燕說,如果看到同寢室有人拿了助學金,其他人都會聚在一起說風涼話,“其實并不是因為他們缺錢,或者自己想拿,他們也沒有參評的資格,但就是看拿的同學不順眼。”
在社交媒體創造的“舒適區”里逃避人際交往
劉昊發現,身邊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同學開了微博,卻從不和自己的室友互粉,每當和室友有矛盾后,就會在微博上“吐槽”,以此來發泄情緒。
劉彥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愛熬夜玩游戲的室友,有次又玩了一通宵游戲,她覺得太吵睡不著,便賭氣下床,抄了一夜的筆記。她沒有當面指責對方,而是將自己的不滿發在了微博上,隨后,也有班上其他同學看到,并告訴了那名玩游戲的同學。“但她還是自顧自地打游戲,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眲┱f。
對湖北大學的杜瓊來說,對社交媒體的依賴,似乎已經超過了與身邊同學交往的需要?!白谝黄鸪燥埥洺]有話說,都是各玩各的手機,看到好玩的段子,才和大家說一說?!?/p>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余曉莉認為,新的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室友關系更加弱化,也創造了一個“舒適區”,使得一些大學生開始更加逃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
“大學4年,我的手機通訊錄里存了200多個號碼,為了接收通知的需要,微博、微信也加了不少人,但估計一畢業就都成了‘僵尸號’。”夏黎說,畢業以后,她的微信朋友圈應該也會屏蔽包括室友在內的班級同學,因為不希望被了解到自己的近況和心路歷程,“這種感覺怪怪的?!?/p>
她也感嘆,“室友本來應該是最親密的朋友,但有時候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p>
社會階層分化凸顯在日常交往中
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武漢大學新聞系主任夏瓊也有感到不可思議的時候:學生之間相互嫉妒、擠兌,“說得好聽是競爭意識,其實是失去了公平競爭的責任感?!?/p>
在夏瓊看來,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的確有偏離的趨勢,“自我意識是什么?是自私,還是自我履行責任意識?是簡單的不擇手段的維護自我利益的意識,還是有自我承擔能力、勇于負責任的意識?”
她覺得,這也許是被功利性的教育影響過深的結果。“自我意識和換位思考不是對立的,在明確自己權利的時候,還要明確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夏瓊說。
“崇尚自我、以自我為核心,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因為只有在乎自己,才有可能在乎他人。”喬新生說,“但是,如果過于在乎自己,就有可能損害他人的利益?!?/p>
每次面對學生調換宿舍的請求,陳菊平基本上都不會同意?!拔也毁澩瑩Q宿舍,你在一個宿舍待不了,去另一個宿舍還是待不了。換宿舍沒法解決問題,關鍵是對群體生活的認知要提高?!?/p>
劉昊覺得,身邊凡是人際關系處理比較得當的,大多是性格不那么要強,又懂得一些交往技巧、能夠遷就別人的同學,他們喜歡幫助別人,經常借人課本、幫人取快遞。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謝宏忠則認為,高校學生之間關系的變化,其實是社會的縮影:更注重社會契約,更有維權意識?!凹又麄€社會的階層分化,異質性的凸顯也反映在大學生的交往之中,這種改變是必然的。”
張帆則覺得,學生需要接受更多人文學科、倫理學方面的教育,需要全面地培養心智,不能光有智商,要同時有情商。而現在學校一些化解矛盾的措施卻停留在“假、大、空”的層面上,難以有效和深入,往往是治標不治本?!暗珕栴}出在多種原因上,也不能把責任全歸咎到學校這一個社會鏈條的環節上,需要家庭、社會群策群力,輸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