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入學后,由于理想中的大學與現實大學發生沖突,新的人際關系、教學方式不適應等原因,或多或少會產生心理失衡的問題。面對全新的大學生活,作為新生應積極采取相應策略:
一、正確認識、評價自我,給自己重新進行角色定位。新生在中學階段,一般為佼佼者,有著一種心理優越感。而進入大學后,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許多新生心理很難接受這一角色轉變。對此,新生首先要接受現實,學會認識自我、悅納自我,重新進行角色定位。學會與他人做比較,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發展自身,從而獲得自信。另外,對心目中的大學進行調整,使其回歸到現實中來,以減少理想大學與現實大學間的沖突而導致的心理落差。
二、學會與人相處,調整人際關系。相對于中學的人際關系,大學人際關系往往顯得比較復雜。這是因為大學生來自祖國各地,生活習慣、家庭背景、性格、語言等都有一定差別,造成交往困難。另外,在大學,學習不再是唯一目標,大學生行為目標多元化,也是導致人際關系復雜難處的誘因。為了與同學和睦相處,新生應本著誠實的原則,以自己的誠心換取他人的誠心;與人交往既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真誠守信,寬容謙讓,與同學發生不快和矛盾時,應通過換位思考,冷靜處理。
三、培養獨立學習、生活的能力,積極尋求外部支持。新生多為獨生子女,遠離家庭,自理能力差。入校后,應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上,逐步學會自理;在學習上,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學會獨立思考。面對學習、生活的不適,除自己積極調適外,還應尋求外部支持。如:對老師上課方法不適應,應積極向老師請教,取得老師的幫助。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在活動中體驗集體的力量和溫暖。參加各種學生組織,在組織中展現自己的長處,獲得自信。
四、確立新的學習、奮斗目標。許多新生入學后,往往會有意放縱自己,導致目標、理想的迷失,這是誘發心理問題的病灶。因此,新生入學熟悉環境后,應立即確立一個新的學習、奮斗目標。從心理學角度講,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會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處,這樣無形中會轉移注意力,擺脫因不適應而帶來的心理失衡。并且有了明確目標,就有了內在驅動力,可促使人變得積極向上,從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種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