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要“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突出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對教育發揮好鑄魂育人、立德樹人價值功能的根本性、深層次、全方位要求。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如何破題?前提是深刻認識和把握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緣起。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在“兩個大局”的時代背景下,教育引導青少年一代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要求更高、任務更重,團結帶領青少年一代心懷“國之大者”、砥礪使命擔當的要求更高、任務更重,這對學校思政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從人才培養現狀來看,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均承擔著思政教育職責。但由于地域、學校屬性、學段、教育文化等因素的差異,不同學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成效并不均衡。尤其是大中小學不同學段,包括思政課在內的思政教育在學段內部并不暢通,不同學段思政課教材內容存在重復,課程思政如何循序漸進還處于探索階段,第二課堂思政教育存在規范性不強的問題。
從思政教育的特殊屬性來看,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規律。青少年身心成長是接續、連貫的過程,其思想品德形塑體現在不同學段個人與社會、思想與行為、內化與外化的多維互動中,需要教育者遵循教育規律、人才培養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螺旋上升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養活動,從而更好地實現學校思政教育的目標要求。
基于以上認識,“破題”的關鍵在于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相統一,找準有效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的基本路徑。
堅持教育標準一體設計。今年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立40周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科學。按照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設置質量標準體系,是推動思政教育科學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首先要強化一體推動、一體實施的頂層設計,集中體現為思政教育標準的一體化設計,重點統籌考慮、系統覆蓋不同學段的教育目標、教育任務、教育質量要求、教育評價考核辦法,使得大中小學不同學段思政教育有章可循,從育人體系上提升思政教育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水平。要通過教育標準的一體化設計,統籌好教育目標與教育對象、學段個性與成長發展全過程共性、教育合規性與教育創新度等方面的辯證關系,從客觀上實現大中小學開展思政教育的分眾實施、一體銜接。
加快教育內容一體規劃。教育內容區分度不夠,學理性、聯系性和規律性不足,是當前各級各類學校思政教育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例如,在思政課建設方面,不同學段教學內容存在交叉重復,知識性、灌輸性內容較多,探究性、啟發性、思辨性內容供給不充分,一體開展大中小學不同學段思政課教育內容建設規劃論證勢在必行。在第二課堂,對需要圍繞哪些方面開展思政教育、主旨是什么、頻次如何、效果如何評估等問題,各學段缺乏科學規劃,大中小學一體銜接也缺乏科學評估。要通過教育內容的一體規劃,明確各學段思政教育的主體內容、重點難點,既體現差異性,又考慮銜接性,使得教育內容供給更好地為教育目標服務。
強化教育改革一體推動。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以改革增活力、提效能,是各級各類學校面臨的共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守正創新、改革驅動是提升大中小學思政課針對性和吸引力的必由之路。要著眼于新時代教育對象特殊的代際特征、教育外部環境發生的新變化、教育方法手段可能產生的新變革,一體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變革,重塑教與學新場景、新生態,提升青少年群體在思政教育中的參與度、認同度和獲得感。要強化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改革成果的共享共用,通過打造大中小學共同體、聯合體,促進改革成果轉化為教育優勢。
探索教育評價一體實施。確保思政課有效發揮其根本職能,必須進一步強化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要認識到,思政教育效果評價不能局限于一時一事,長周期評價更符合思政教育規律、人的成長發展規律,是改進思政教育評價的治本之策。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評價一體化,一方面要以平臺為牽引,重點探索建設全國統一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評價平臺,實現學生成長發展全階段思想政治素質的動態記錄、跟蹤評價;另一方面,要以結果為牽引,將學生在大中小學全學段思想政治素質評價情況作為其入黨、評優、就業、升職等的重要參考依據,高度聚焦“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目標要求,為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提供政策保障。同時,要切實提升包括學校、青少年群體、家長乃至社會各界對學校思政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使家庭、社會主動投身、共同參與學校思政教育。
(作者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訪問學者)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