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span>
文化主體性是中華民族精神獨立自主的本質要求,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時代新人需要在時代洪流中把握文化的脈搏,對文化產生應有的自主自覺意識,時代新人培養也應注重對其文化主體性的引導和培育。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鑄魂育人的主渠道,承擔著培養時代新人、傳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新時代新征程,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思政課教學中培養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時代新人。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指導下,充分認識到現代化的文化內涵,始終將人置于社會規則和相應體制的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團結一心的公民;健全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會機制,將社會轉型期的經濟壓力變為共創共享的發展動力;著眼人的終極解放,促進物質共同富裕和精神共同富裕的整體實現;倡導天人合一的全息宇宙觀,引導社會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鑄牢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棄絕局部的、個別的、片面的現代化模式,追求整體的、集體的、全面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文化主體性的時代表達,正是在這樣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的主體地位才有堅實的現實承托,主體力量才能得以充分展現、人的全面發展才有了可靠的實踐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將文化主體性的傳承、鞏固和發展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具有文化主體性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中國式現代化也處于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的交匯時期,原本以歷時形態出現的現代性困境和挑戰以共時形態交織出現,更迫切地要求我們從戰略高度將鞏固文化主體性提上日程。
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培育具有文化主體性的大學生義不容辭。從這一意義上講,如果高校思政課教學忽視對大學生文化主體性的培育,那就意味著其中心的缺失和價值的空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關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文化主體性問題,警惕和防范“燈下黑”現象,培育具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結合”,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為新時代高?!耙晕幕恕碧峁┝酥匾獑l。以“兩個結合”為引領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是培育大學生文化主體性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明確了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創新的人文導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蘊含著發展的動力因素,“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為時代新人培育提供了重要的人文底蘊和精神支撐,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彰顯人文、滋養心靈的寶貴思想資源。
要充分利用“兩個結合”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創新提供的方法論指導?!皟蓚€結合”精辟道出了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方法,也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創新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從歷史形態而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既定的,但中國的實際是不斷變化的,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賦予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和不竭創新動力。從共時形態觀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世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賦予馬克思主義文化基礎和文化滋養,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確的發展方向。成就中華現代文明的“兩個結合”不是硬湊在一起的“結合”,而是以彼此契合為前提,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創新的本質是創造,即于無中生有,于有中生優。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創新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追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果,積極拓寬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全面體現現代中華文明新形態。在此基礎上講授基本文化概念、歷史文化知識、當代文化現象等,引導大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形成對文化的客觀認知和尊重態度。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2024-10-24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