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紀念館(以下簡稱“哈軍工紀念館”)里有一份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筆記,它是中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莪用四國語言寫成的。每當有學生前來參觀,這份筆記總會引來圍觀。
哈爾濱工程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學生李林娜經常在哈軍工紀念館和船舶博物館接待前來研學的大中小學生,她也把這份筆記背后蘊含的科學精神、哈軍工時期的紅色故事和前輩們打造國之重器的奮進歷程講給他們聽。
實際上,每一名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新生,都會在哈軍工紀念館上第一堂思政課。李林娜就是在這堂課上被講解員“圈粉”,如今讀大三的她成為大學生志愿講解團的團長,也對哈軍工精神有了更深的認識。
哈軍工紀念館館長李宏說,“將哈軍工精神融入思政課,首先要讓新生入學時就知道這段厚重的歷史?!币虼耍姽ぞ癖蝗谌雽W?!八枷氲赖屡c法治”課程的實踐教學中,成為大一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必修課,大學生講解團也成為這堂課的助教。
船舶工程學院大二學生齊頤君一直在思考,大學生要怎么去傳承哈軍工精神?隨著大學生活的深入,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不僅成為了講解團的一員,還成為了一些小學生的“小老師”?!拔覀冏哌M一些小學,結合校史和學校的船海特色為小學生們進行科普講解?!?/p>
一次,在哈軍工紀念館的實驗潛艇模型前,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生弓佳凝向小朋友們講述了“中國潛艇先行者”鄧三瑞教授是如何在一沒經驗、二沒經費、三沒設備的情況下研制出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水滴型潛艇的故事。“有位小朋友說,等他長大了以后,他要研制出更厲害的潛器去到最深的海底?!惫涯f,“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科學家的故事來激勵他們,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藍色夢想的種子。”
“我們通過哈軍工紀念館為學生打造內容豐富的案例教學庫,讓恢宏的歷史為學生呈現一堂思政大課,通過日常參觀研學,構建起具有哈軍工精神特色的大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李宏說。
2024-09-10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