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揚州大學荷花池校區大學生活動中心三樓小劇場里座無虛席。500余名師生認真觀看舞臺上表演的話劇,共同學習老一輩水利人投身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江都水利樞紐的歷史。這是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型原創思政話劇《一江清水向北送》的首演。
“這是一場思政的盛宴。”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大一新生楊書鑫表示。
18歲的南京小伙兒楊書鑫入學前并不了解江都水利樞紐的歷史與相關知識。選擇思政專業的他,其職業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思政教師。
如何講好思政課?楊書鑫的心中有一些模糊的答案。以前,他也上過思政課,理論沒有和身邊事結合起來;知識點靠死記硬背,不接地氣……楊書鑫希望能上一節不一樣的思政課,讓思政課“出圈”。
有著同樣思考的還有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大四學生曹志琦。目前,他已選擇在本校直博。
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課成為“小曹老師”日思夜想的問題。除完成學習任務外,曹志琦還擔任學院紅色理論宣講團的負責人。
幾年下來,他在揚州市各中小學、社區都進行過紅色理論宣講。他希望改變傳統的“黑板板書、課堂口述”的宣教模式。
2023年3月,曹志琦與同學曾前往江都水利樞紐實地參觀這里的工程設施,并與水利工程建設者等群體交流。
1940年出生的嚴登豐是揚州大學水利學院的退休教授。20世紀70年代前后,他參與過江都水利樞紐泵站的設計工作。如今,他已到耄耋之年。當嚴登豐談到江都水利樞紐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時,接下來的話讓曹志琦眼前一亮。
“讓長江水調到北方,有幾十米的高度差。我們通過建設江都水利樞紐工程,讓長江水‘爬樓梯’向北流淌……”讓長江水向北“爬樓梯”是如此的浪漫且富有激情,曹志琦希望通過講述這項偉大工程背后的動人故事,運用思政課堂凝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精神”。
為了帶給學生更強的代入感,他最終決定創新宣講形式,選取漫長歷史中的幾段感人事跡,彩排原創話劇。
為此,曹志琦先后拜訪嚴登豐等“水站專家”多次。嚴登豐等專家參考國內外各先進泵站建設,住工地、“開夜車”,歷時數載設計、建設泵站,每每遇到令人感動的故事,曹志琦就掏出筆記本記錄。
在專家的指導之下,該團隊歷時3個月從訪談記錄、各式資料中“大浪淘金”,打磨出兩萬多字的話劇劇本。
有了劇本,尚缺演員。曹志琦想到可以發動大一新生參演話劇,一方面通過演繹發生在揚州大地上的故事,可以增強新生對學校、對揚州的熱愛;另一方面,他們參演話劇也是同觀眾一起進行思政教育。
最終,該團隊挑選39名大一新生出演話劇。為了讓話劇彩排達到更好的效果,學院還為學生請來專業導演進行指導。
這是楊書鑫第一次演話劇,他飾演的是江都水利樞紐的建設者。
最初,他在臺上放不開,不能很好地投入角色。在專業導演的帶領下,他們玩起各種各樣的小游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楊書鑫與其他同學的配合更加默契。他的課余時間幾乎全都投入彩排中。
圍讀劇本也是這群大一新生對劇中人物的故事、性格與精神等方面進行一遍遍人物畫像的環節。近4個月的彩排里,楊書鑫也一步步總結起自己心中勾勒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源頭精神”。
“像一堂別樣的大思政課。與傳統的理論宣講不同,以話劇的形式演繹紅色故事對我來說是耳目一新的?!痹跅顣蔚男闹?,“源頭精神”是參與設計泵站的專家所代表的創新、施工工人所代表的勤勞與各時代建設者持續投身相關工作所代表的團結。
經過漫長準備,該話劇迎來首演。這場七幕思政話劇中,以江豚、江小滿為代表的勤勞樸實的百姓,以屠蘇為代表的實干為先的水利工程建設者……一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角色形象被演繹得活靈活現。
70分鐘的演出精彩紛呈,掌聲經久不息。該校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一學生徐晟博認認真真觀看完演出,被話劇情節深深感動,“看到一代代水利人在南水北調源頭工程建設中,不忘初心,為水利工程事業奮斗的感人事跡,我感到非常激動與震撼,先輩們的事跡激勵著我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升實踐技能,肩負起水利人實干為先的使命擔當”。
曹志琦表示,這場話劇表演對演員、觀眾來說都是創新性的思政教育。此時,思政教育已不再是“我教你學”,而是互動式的、沉浸式的。作為宣講團成員,只有做思想的引領者、學習的先行者,才能擔當好紅色理論的傳播者。
自2012年成立以來,紅色理論宣講團一直以播撒信仰的種子為己任,活躍在校園內外。11年來,宣講團先后開展1500余場宣講活動,開發紅色文化產品100余件,志愿宣講受眾超過10萬人次,足跡遍布全國10多個省份。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副書記趙紅梅介紹,紅色理論宣講團做好志愿服務的同時,用“青年話”講好“大道理”,用更接地氣、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志愿宣講,接續書寫青春答卷。(記者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