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統一 文化傳承與思想引領統一
南開大學校園文化陶鑄人才
文化活動樹立“南開品牌”,主題活動卷起“紅色風潮”,“百項工程”引領“自主創新”,第一、二課堂形成“無縫對接”,“育人工程”實現“三位一體”——南開大學重視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營造有特色、高品質的校園文化環境,使學生在各種各樣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活動中受到熏陶,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
在南開校園,有一個以“覺悟”命名的網站,因倡導積極健康的主流先進文化而聞名全校,至今,作為全國高校最早的德育主題網站之一,它的累計訪問量超過1000萬人次,“思政園地”、“文明道德”、“紅色影視”等欄目早已成為學生自主開展理論學習的“紅色園地”。有同學在網上留言:“學習理論知識不再是枯燥地讀課本,我們對信仰的追求也在實踐中變得更加鮮活真切?!?/p>
“紅色生日”、“紅色領航計劃”、“紅色基金”、“紅色博客”……近年來,南開大學以育人為本,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牢牢把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線,在引領正確方向上下功夫,在創新上下功夫,在全國率先創立學生理論研究立項資助制度,支持學生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科學發展觀研習會等一批理論學習社團,發揮理論學習型社團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了活躍的“學生理論圈”。5年來,學校共組織召開全國大型理論研討會10余場,鼓勵學生開展校內外理論學習活動500余項,一批批主題鮮明的學生活動在校園卷起了一股股“紅色風潮”。
作為一所歷史悠久、具有光榮傳統的大學,南開大學善于從南開教育的百年歷史積淀中汲取寶貴教育資源,賡續南開歷史文化傳統,突出“公能”特色,用南開精神教育激勵學生。舉辦“杰出南開人月”,學生們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學習周恩來、張伯苓、楊石先、于方舟、曹禺、陳省身等南開先賢的偉大風范和崇高精神;鳴校鐘、唱校歌、講校史,成了每年新生入學教育的第一課,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爭當“周恩來班”、爭取“周恩來獎學金”,是南開學子心目中的崇高榮譽;校園里周恩來總理塑像、西南聯大紀念碑、于方舟烈士紀念碑等人文景觀,更是潤物無聲的愛國愛校教育的生動教材。正如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所說:“立本開新,努力發掘南開的文化底蘊和精神特質,強化南開道路、南開品格、南開精神教育,構建特色育人環境,這是南開教育的一個特點?!?/p>
在南開精神的鼓舞激勵下,一批批“公能”相濟、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成長起來,學生們在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勇敢的責任擔當,僅近兩年,就涌現出全校合力救助患白血病的新疆哈薩克族學生阿依努爾、信息學院碩士生陳永剛跳入冰湖勇救落水老人等感人事跡。
發揮校園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南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著力點。
“南開名人講座”創辦迄今已有10余年歷史,法國前總理洛朗·法比尤斯、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世界著名學者大師約翰·奈斯比特等國際“巨星”都應邀開壇演講,國學大師范曾、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等國內頂尖學者更是接踵而至傳道解惑。1000余場次的“南開名人講座”、“南開周末論壇”、“南開周末樂壇”等構成了高雅活潑的“南開品牌”。至今已成功舉辦6屆的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百項工程”,學校累計投入經費700多萬元,參與學生5000人次。研究生學術節、史哲文化周、文化沙龍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實現了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的統一,文化傳承與思想引領的統一,既給身處其中的學子以滋養,也使得這所大學的底蘊越發深厚,愈加生機盎然。
【短評】文化立德潤澤學子心靈
長期以來,南開大學十分重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校園文化立德樹人工程”成效顯著;探索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成果豐碩,積累了鮮活有效的實踐經驗。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南開大學既堅持主流價值,又突出“公能”特色,實現文化傳承與思想引領的統一、氛圍營造與內涵承載的統一;不斷豐富主題內涵,創新載體形式,增強針對性和感染力,進而春風化雨、潤澤青年學子心靈。
南開大學的經驗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特點、時代精神和學校特色的有機統一,堪稱新時期高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鑄以陶高品質育人的一個典型縮影,值得思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