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思想政治課,學員普遍感到枯燥無味,缺乏興趣,作為政治教員,就存在一個如何讓政治課“活”起來的問題。因此教員就要結合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
對思想政治課,很多學員存在思想上上的誤區。有的認為思想政治課都是空話連篇,沒什么現實指導意義,有的即便折服于它深刻的道理,仍覺得它晦澀難懂。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思想政治課本身就是具有理論抽象,偏重知識,趣味性少的特點。如果我們的教員再將政治課上成純理論講授課,學生自然就會感到枯燥無味,缺乏興趣,更不會有什么深入的理解。那么,作為政治教員,就存在一個如何讓政治課“活”起來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把課本知識由學生的間接需要變成直接需要,在不斷提升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的同時,讓政治理論真正走入學員心中。
為此,教員要結合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真正讓思想政治課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真正提高學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就此,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主動“布惑”,在釋疑中掌握理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故意設置學習障礙,即“布惑”,使學員處于真假難辨的情景之中,從而激起學員探究問題的興趣。正如南宋教育家朱熹所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有了疑問,學員就會積極思考并去努力解決問題,也就享有了解決問題后的快樂。例如:當在鄧小平理論概論課上講授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這一內容時,針對現實中存在的濫用職權壓制民主的現象,可以設置以下疑問:我國社會主義民主中出現的這種狀況同資本主義民主原則與民主實踐的脫節是不是一回事?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什么?這一疑問激發了學員們的興趣,使他們積極思考,從而搞清了由于資本主義民主是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它是資產階級享用的民主,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不享有管理國家的權利,因而其民主原則與民實踐的脫節是必然的。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人民享有的民主權利只是充分與否的問題,而不是權利有無的問題,這樣就使學員明確了我們絕不能因為社會主義民主還不夠完善而否定它的優越性。
二、幽默教學,在笑聲中接受理論
法國著名的演講教學家雷曼麥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了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易讓人接受。”這真是一句閃爍著真理光輝的至理名言。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和黨的大政方針及其他社會科學知識,都具有嚴肅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點,要完成這些內容的教學任務,如果采用從觀點到觀點、從概念到概念、從原理到原理的呆板枯燥的方法作理論灌輸,決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幽默的教學藝術,則可以化平淡為新奇,變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變深刻為淺顯;化單調為豐富,變沉悶為輕松;化呆板為活潑,變陳舊為鮮活,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勝的功效。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中學員的抽象思維能力遠不如其形象思維能力。他們討厭填鴨式的機械灌輸,渴望欣賞和傾聽生動活潑的具有幽默感的教學。再從教學內容與傳授方式的相互關系看,雖然,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嚴肅、深刻、抽象的,但并不等于說不可以運用“生動活潑”的幽默教學藝術去完成;相反,正因為教學內容具有嚴肅性、深刻性、抽象性,才更需要幽默教學藝術的運用。只有運用幽默教學藝術,才能使思想政治課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三、“嫁接”語文知識,在融會貫通中理解理論
中國哲學思想源遠流長,其中有許多充滿哲理的寓言故事。這些故事中學語文課本中就有很多,把它們“ 嫁接”過來可以幫助學員理解深奧的哲學道理。比如在哲學課上,當講到“內因和外因的關系”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員思考語文課上所學到的《六國論》的知識,因為《六國論》中在分析六國最終滅亡的原因時談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這一名句。學員從語文課上已知道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教師只要一提,學員便活躍起來。他們會從六國滅亡的內外因,順理成章地歸納出哲學上的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不同作用。
不僅哲理故事可以用,名詩、名句也可以信手拈來,巧助政治課教學。例如,在講解“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這一知識點時,用“一江春水向東流”、“孔雀東南飛”等來形容我國近年來市場調節下出現的人才、資源向東南沿海地區流動的現象;同時,可用“水往低處流”的必然性和“引水上山”的必要性,給學員談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的重要性;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一詩句,通俗地揭示物質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這一哲學道理,等等。利用這些學員熟悉的語文知識輔助政治課教學,不僅提高了學員對知識的貫通能力,也使深奧的哲理容易理解。
四、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興趣中吸收理論
“說教”,是人們對政治課的一種帶貶義的評價。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說教”這一名詞從政治課中永遠消失。可以說,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課堂,可以使政治課更加形象化。比如,在哲學課教學過程中,為了生動地說明“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引起質變,量變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的道理,我們制作了“宇宙速度示意圖”課件。學員從屏幕上看到,當人造衛星發射后,運動速度逐步加大(量的積累),一旦達 到第一宇宙速度,就克服地球引力成為地球的衛星(質變);接著繼續加大運動速度(新的量變),而當速度 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時,衛星就會掙脫地球引力,圍繞太陽運行(新的質變)。如此教學,學員注意力非常集中 ,而且選用的事例都是學員熟悉的知識使學員在愉快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哲學道理。
當然,也可以把學員們喜歡的漫畫引進課堂,增強政治課的形象性、趣味性。例如,在講授“發達資本主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距不斷拉大”這一知識點時,我展示了一幅漫畫。這是一幅由南北兩個半球構成的漫畫,北半球(一頭肥豬)正在南半球(一只盆)里“大吃大喝”,北半球夸張的肥大,南半球夸張的瘦小,由此形象、尖銳地揭示出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是造成南北之間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漫畫一展示,學員們興趣大增,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教員再加以引導,并提供確鑿的數據,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五、構建教學活動課,在切身體驗中鞏固理論
我們的學員大多是一些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小伙子,他們有著旺盛的精力,同時也難免有一些在課堂上坐不住的毛病,這個時候,如果若只從正面講理論,學員會很難接受,甚至會對政治理論課產生逆反心理,這樣是不利于達到我們的教學效果的,構建活動課,如采用辯論、演講等形式,讓學員來當課堂上的主角,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拉近學員和理論的距離。在辯論過程中,學員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我在鄧小平理論概論課中講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知識點時,給大家提出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解放思想會不會過時”?有的學員就認為任何事態的發展都有過時的可能,解放思想也不例外,比如我們幾十年前提出的“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有的學員認為解放思想是正面語言,不會有過時之說,這樣兩個持截然相反觀點的群體在課堂上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最后教員在進行畫龍點睛的引導,指出解放思想是沒有過時之說的,我們當初提高的“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它不是解放思想,而是一個超越階段的理論誤區,這樣一場辯論課下來,不僅鍛煉了學員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論的傳授。
另外在政治課上,如果教員僅講一些陳舊的事例,學員聽多了,很難產生共鳴。我們可以結合學員的生活實踐,采用讓學員“現身說法”的方式講解理論,這樣則更有說服力。例如,在講到“我們國生產總值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時,我就引導學員聯系自己身邊的變化來談感受,并把他們作為“嘉賓”請上臺。學員從家鄉的變化講到自己家的變化,又從自己家的變化講到自身的變化,這樣學員在講解比較的過程中,想到了很多自己日常生活中沒有思考過的問題,這樣在引發思考的過程中,教學目的就自然達到了!所以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方位調整課堂授課方式,使政治道理生活化,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政治課自然受歡迎了。
六、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愛的溝通中“渲染”理論
政治理論教員,他們擔負的是傳播理論、以理服人的任務,從某種角度講,似乎更加容易與學員溝通,但同樣也更容易遭受到學員心理上的排斥。這個時候教師的人格魅力就至關重要了,確切地說,教師的人格魅力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學識、言談、舉止,等等,但對學員來說,教師的人格魅力主要體現在他(她)會不會“愛”,會不會讓學員感受“愛”,愛是一把讓學生敞開心扉的鑰匙,是師生之間最有力、最自然的連接點。應該說,教育的事業是愛的事業。教師,如果充滿了愛心,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如果充滿了愛心,即使冰凍的感情也能融化。將愛心延伸到課堂上,教員和學員之間的心理距離在被拉近的同時就自然增強了理論的說服力,這就是愛的“渲染”力。
所以教師應該愛每一位學生,將自己的人格魅力真正用到學生身上,只要是自己的學生,不管他們品行優劣、成績好壞、智力高低,也不管他們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更不管他們的年齡、性別、氣質、相貌等等,教師都應該付出愛心,一視同仁,公平對待,讓他們感受一種心靈的零距離,這樣政治理論才會有人聽,才會有人信。如果每一個教員站在講臺上,一心想的都是怎樣維護自己所謂的“師道尊嚴”,因此就擺出一副"冷冰冰、干巴巴"的面孔做學究樣,到頭來,一定會遭到學生的厭棄。這對于教師來說將是莫大的悲哀。
總之,政治理論課能否真正“活”起來,政治理論能否真正被學員接受,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從學員的實際需要著眼,正確定位教學思路,多方位探求講課技巧,全面改善教學手段。這是新世紀里的政治理論教育對我們每一個教員提出的高標準、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