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打造品牌專業 培育招牌教師 培養名片學生 鑄就行業名校

2010年09月15日 10:55 佚名 點擊:[]

創新模式 凸顯特色 校企合作 打造品牌專業

專業是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載體,也是高職院校聯系社會的紐帶。專業的改革與建設關系到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關系到學校能否滿足學生擇業的需要。品牌專業是指經過多年專業建設積淀,具有深厚底蘊,為其他專業建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并被社會、行業企業、學生、家長廣泛認可的專業。品牌專業建設應解決“培養什么人才”、“怎樣培養人才”和“人才的社會效應”三大問題。高職院校打造行業品牌專業,可以找到學校發展的突破口,吸引更廣泛的生源,提高學院知名度,保持專業的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進而為社會和行業企業培養更多目標定位準確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四項計劃構建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陜西工院各專業均由校企雙方人員參與組成課程開發組,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行業職業資格標準,建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標準,共同研制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共同開發和建設課程,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共同擬定教學方案,共同開發工學結合教材,共同擬定考核規范和建立試題庫(試卷庫)。各專業負責人和教師深入企業調研,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行動領域歸納;根據職業領域成長規律,進行學習領域轉換及學習情境設計。在行業、企業、教育專家指導下,實施“崗位職業標準建設”、“課程標準建設”、“優質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特色教材建設”四項計劃,構建了更具科學、完備的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或基于行業標準的課程體系。

五大環節階段遞進,組成教學實踐訓練系統

高等職業教育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要完成大量的技能訓練以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點。在“校中廠”、“廠中校”建設過程中,以學院和企業作為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融合的雙向輻射線,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過程;由校內實驗室、綜合實訓基地、工業技術實訓中心、校辦實習工廠、校外實習基地組成實踐訓練的五大環節,體現由單項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到頂崗實習的階段遞進規律,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用的技能實訓系統。

工學六融合”凸顯辦學特色,鍛造骨干專業

圍繞陜西支柱產業——現代裝備制造業對高素質高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陜西工院充分依托8個工程訓練中心、校辦工廠和牽頭組建的“陜西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經過不斷實踐和完善,探索形成了基于工學結合、企業深度參與、具有裝備制造行業特色的“工學六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即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融合、專業教師與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論教學與技能培訓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融合、能力考核與技能鑒定相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工學六融合”是完全滲透式的六融合,其核心是“工學結合”。

通過多年的辦學實踐,陜西工院在教學中強化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積淀形成了“校廠一體、產教并舉、工學結合”的辦學特色,通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教師與工廠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申報6項國家專利、參與制定2項國家行業標準(磨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力增強了校辦工廠的科研攻關和技術研發能力。同時,學院為校辦工廠建成了與專業結構、人才培養規格相匹配的生產性實訓車間,讓學生足不出校就零距離接觸企業真實工作,并接受企業文化和環境的熏陶,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行為規范,使學院辦學特色愈加鮮明,專業基礎更顯雄厚。

對接產業,依托行業,合作企業”,校企合作構建專業建設科學體系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陜西工院對接裝備制造業、依托行業協會、合作骨干企業,實現產業、行業、企業三結合。其中,產業是基礎,行業協會是紐帶,企業是合作實體。根據學校實際,探索出“適應產業結構,立足區域經濟,瞄準崗位需求,強化技能培養”的國家級、省級、院級三層并進的學院專業建設總思路。根據行業需求,優先發展潛力專業,重點發展骨干專業,適度發展基礎專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高職培訓型專業,培養滿足裝備制造業不同領域需要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依托省內3大國家級開發區、8大制造業龍頭企業,與全國百余家機械工業聯合會會員企業建立了形式多樣的聯系,“做大做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2009年2月到8月,該專業有150名學生在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參加了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探索了柔性頂崗實習新模式;西安安松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設立“安松訂單班”,并為學生提供獎學金,鼓勵學生提高技能。

材料工程學院與中鑄協、陜柴重工、維美德西安造紙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冰輪集團等單位,合作完成了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專業“全真載體、實境訓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該專業依托中國鑄造協會,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合作開發了“材料成型專業崗位職業標準”,建立了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形成了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評價標準,“做優做精”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專業。

電氣工程學院與西安宏源、西瑪電機(集團)公司等十多家企業加強合作,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共同開發教材,已聯合開發8門課程標準、建成6門院級以上精品課程,“做高做?!彪姎庾詣踊夹g專業。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等3個專業,被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確定為“全國機械行業技能人才培養特色專業”。

骨干帶動,專業群均衡發展

由于示范專業建設理念新、資金足、政策到位、發展迅速,拉大了與非示范專業及專業群的差距,導致專業發展不平衡。為克服專業發展的“短板現象”,實現院內各專業均衡協調發展,陜西工院借助國家示范校建設思路、比照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要求,在資金預算中劃撥1500萬元???,用于數控技術專業、現代紡織技術專業、服裝設計專業、會計電算化專業、商務英語專業等五個院內示范專業的實訓基地建設。按照重點突破、整體提高、全面推進的思路,形成了國家級、省級、院級示范建設專業3個層次,同步提升各專業發展水平,實現了專業群均衡發展。

一個集團、十種模式,促進專業健康發展

陜西工院始終把加強校企合作作為國家示范院校建設的首要任務,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牽頭組建了包括秦川集團、安松工程機械、陜西機械研究院等35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內的“陜西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搭建了校企合作平臺。探索“校廠一體、產教并舉、中高銜接、區域聯動”的集團化辦學試點,發揮同類院校中獨有的校辦工廠的優勢,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學資源,采取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培養高素質高級技能型人才。

探索出“廠校一體化模式”、“職教集團模式”、“訂單培養模式”、“柔性頂崗實習模式”、“工學交替模式”、“實習就業一體化模式”、“科研攻關模式”、“合作培養模式”、“聯合共建模式”、“項目主導模式”等校企合作10種模式,有效解決了校企合作中“合多做少”、“短期效應”、“一頭熱”等共性問題,克服了專業建設中校企合作各種制約因素。10種校企合作模式的形成,有力促進各專業健康發展。淘寶公司首次與高校合作即選擇了陜西工院,將淘寶店搬進校園給學生實習提供完全公司化管理的真實業務環境,“印象西安”系列陜西特產,已在網絡小有名氣,讓學生得到了實戰鍛煉、領略了電子商務的獨特魅力。

同時,通過對200余家行業企業進行深入調研,根據行業標準和企業需求,與行業協會及企業專家充分研討、論證、總結、完善,最終形成全新的5個重點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充分利用職教集團企業,開設了“眾喜班”、“安松班”、“蒲公英班”、“連鎖經營”、“倉儲配送”等多個“企業冠名訂單班”,形成“訂單培養”模式;充分利用理論課堂和實訓基地,形成“工學交替”技能培養模式;在多家大中型企業設立頂崗實習基地,學生先后在其中進行為期三至六個月的頂崗實習,形成“柔性頂崗實習”模式;制定激勵政策,吸引企業技術骨干參與教學,鼓勵教師下廠鍛煉提高,形成“雙師培育”模式。與陜西工院合作的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安松工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也被授予“全國機械行業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優秀企業”稱號。

示范建設3年來,學校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2個;獲省政府教學成果獎8項,省級精品課程16門,省級教學團隊7個,省級教學名師3人,省級重點專業8個,省級實訓基地5個,使專業建設邁上新臺階,教學質量工程取得實效。

四項計劃 分層培養 提升團隊 培育招牌教師

按照“以德為先、崇尚技術、培育名師、打造團隊”的理念,陜西工院以“提升雙師素質、優化雙師結構”為建設重點,實施專業帶頭人培養計劃、骨干教師培育計劃、雙師素質提升計劃、兼職教師團隊建設計劃,在高級職稱教師中培育教學名師,在中級職稱教師中培育優秀教師,在青年教師中培育教壇新秀。學院近兩年投資700余萬元,用于教師培訓學習和下企業鍛煉,選派226人赴美、德、日、澳等國家及香港地區知名院校、世界著名企業學習、研修,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接受世界最前沿的高職教育理念,使教師在思維層面上與國際接軌。

通過鼓勵教師考取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安排教師到一線企業參加實踐鍛煉、參與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培訓等工作,形成雙師素質教師培養機制;專業建設實施“雙帶頭人”機制,課程建設團隊中實行“雙骨干教師”機制,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為兼職教師,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理論素養和工程實踐能力。

學?,F有專兼職教師735人,博士、碩士研究生210多人,教授34人、副教授225人,通過以上工作,學校建成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省級教學團隊7個,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省級以上勞模、優秀教師45人,省級突出貢獻專家2人。

在示范建設“511”工程中,為5個重點建設專業累計培養29名專業帶頭人和105名骨干教師,現五個重點建設專業共有專任教師181人,其中“雙師”素質教師164人,占專任教師比例為90.6%,兼職教師184人,其中來自行業企業160人。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之比接近1∶1。

學校3年來累計選派40名教師到德國、57名教師到香港進行學習培訓,4名教師參加西部項目培訓,10名教師去國內名牌高校做訪問學者,156名教師到行業企業兼職或頂崗實踐鍛煉;選派51名青年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大大提高了師資隊伍素質,為示范校建設、專業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2010年暑期,學校又派出60多名教師到全國各大知名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鍛煉,讓他們積累企業生產一線的寶貴經驗,同時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等工作,提高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將院內專業帶頭人、專業骨干教師培養成為在行業和專業領域中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

傳承精神 瞄準目標 強技樹人 培養名片學生

一甲子探索耕耘,陜西工院精神始終傳承

從1950年國家重點中?!剃枡C器制造學校,到1999年升格改制為西北地區首家實施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到2010年與陜西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合并組建為新的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日月流轉,幾經變遷。一代代陜西工院人矢志不渝地堅守“興教育即是興中華,育人才即是育未來”的信念,沿著前人的足跡,在探索、實踐、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在前進的過程中,積淀形成了陜西工院“唯真唯實、開拓進取、爭創一流、追求卓越”的學院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一批又一批的高技能人才走出校園、走進企業,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貢獻著力量。

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咸陽機器制造學校改制升格成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05年,陜西工院迎接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等級,幾年來的教育實踐得到了專家們的廣泛贊譽,在人才培養的探索之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2008年,經過幾年來的積累和準備,學院成功入圍“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項目”立項建設單位,全院上下歡欣鼓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于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十年來,陜西工院始終致力于瞄準學生職業生涯成才目標和企業人才需求,不斷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企業文化、畢業生名片效應融入育人環節

同時,學校還開展具有現代工業特色、體現校企合作的校園文化建設系列活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著力傳承工業精神、發揚工業傳統、提升職業素養、吸納企業文化,為培養現代工業企業急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創造了良好成才環境。

為突出裝備制造行業特點,陜西工院設立了“企業文化長廊”和“優秀校友風采展示走廊”,展出72家合作企業單位和省內外行業骨干企業的生產經營理念、產品介紹和48名各條戰線優秀校友的業績,設置具有裝備制造業特色的長廊文化和走廊文化,讓學生置身其中,接受現代工業文化的熏陶,感受“職業目標在眼前、事業榜樣在身邊”,使畢業生名片效應在育人環節中發揮作用。著力推進“企業專家進校園”活動,先后邀請秦川機床集團有限公司龍興元董事長、陜西機械研究院杜芳平院長、中船重工第十二研究所趙峰彥書記等企業專家、領導來校作專題報告,引導學生了解行業企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增強職業意識和信心。開設“校友大講堂”,邀請十余位杰出校友以鮮活生動的事例為在校學生現身說教,促進學生順利實現角色轉換、走向成功。

各類技能競賽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陜西工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國家級和省級以上大賽,近兩年,獲國家級技能大賽獎項40多項、其中獲得國家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8項;省級技能大賽獎項122項。同時,主動舉辦校內各專業技能競賽,鼓勵全院學生“動起來”,學生參賽覆蓋面占到65%以上,形成了濃郁的“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校園競賽文化氛圍。

進口旺、出口暢”,招生就業相互促進

畢業生就業工作關系到廣大畢業生和家長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和社會大局的穩定,也是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最終檢驗。陜西工院學生就業實行“領導主抓、中心統籌、重點下移、全員參與”的校內就業工作體系,每年均由學校領導帶隊對就業單位、畢業生進行回訪調研,并不定期舉行百余場專場招聘活動。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6%以上,2010年就業率達到98.49%,學院連續多年被評為“陜西高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用人單位對陜西工院畢業生綜合評價的稱職率為99.84%,優秀率54.65%,秦川機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胡弘對畢業生的評價是:“專業基礎扎實,文化素養高,動手能力強,定位準確,吃苦耐勞,安心一線工作,發展后勁足?!庇萌藛挝粚Ξ厴I生的普遍贊譽,也使學院招生就業工作呈現出“出口暢、進口旺”的良好態勢。

學校為學生就業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務平臺和廣泛的選擇空間,要求畢業生“從操作崗位干起,向技術崗位邁進,朝管理崗位努力,盡快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一線急需的操作能手、技術骨干、管理精英、創業先鋒”。目前已形成了社會、學校雙向互動的就業機制,與全國6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畢業生就業合作關系,開通了29個省市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就業渠道,構建了通信、電子、機械、汽車、航空、航天、電力、石油、紡織、化工、服裝、金融、信息、管理、事業單位等為骨干方向的就業網絡。

技術骨干、管理中堅,名片學生在企業熠熠生輝

截至目前,陜西工院已經累計為社會培養輸送了10萬余名畢業生,這些學生在現代裝備制造和紡織服裝行業企業中不斷鍛煉,許多已經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和管理中堅,為企業發展和經濟社會建設貢獻著力量,成為陜西工院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張張閃亮的名片。

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公司是生產重型汽車變速器、分動器和各種汽車齒輪及其鍛件為主的專業化生產基地。2009年通過學生頂崗實習,連續招聘陜西工院100多名畢業生,畢業生的素質贏得了贊譽。2002年機械系畢業生陳佑,參加工作一年多就成為法士特生產一線的“掌舵人”,一人操作三臺數控加工中心,熟練掌握了汽車變速箱殼體加工工藝,成為數控設備操作的主力。

寧夏小巨人機床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個無人智能化企業,共有員工600余人,其中200多名是陜西工院畢業生,占到公司總人數40%,目前都在重要的技術和管理崗位。優秀畢業生王文亮現場演示的鐵盒一次成型技術,得到了時任中央領導的高度贊揚。

漢江機床有限公司產品遠銷歐、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公司多年選聘陜西工院畢業生,單位涌現出了許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優秀的畢業生,漢川機床有限公司共有12個分廠,其中6個分廠的廠長和全公司70%以上的中層干部和技術人員均畢業于陜西工院。

日本電產科寶(浙江)有限公司多年連續招聘學院畢業生100多名,39名已經提拔到管理崗位,9名同學被派往日本研修。2006年,公司專門刊印了一期特刊,介紹報道陜西工院在該公司工作的優秀畢業生。類似事例,不勝枚舉。陜西工院畢業生通過3年在校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已經成長為一張張“陜西工院”名片在企業熠熠閃光。

示范引領 輻射帶動 服務區域 鑄就行業名校

科研工作一度是高職院校發展建設的短板,如何提升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和科研能力,突破科研發展的瓶頸,是陜西工院示范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經過對高職院校辦學特點等的總結,學校采用校企合作、主持人負責、全院調配的形式進行技術開發、科研攻關、先后完成CC2000沖擊式超細粉碎設備關鍵件設計和制造等國家級、省級、市級科研項目40余項,申報和取得專利10余項。

學校面向關中——天水國家經濟開發區,充分借力陜西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平臺,進一步拓展了學院服務社會、企業的渠道,發揮教育資源優勢開展企業職工技術培訓工作。先后為寶雞眾喜水泥有限公司,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有限公司,西安維美德造紙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舉辦了企業管理、電氣自動化技術、鑄造技術等8個培訓班,培訓企業職工1017人。實用的教學安排、一流的教學水平、先進的實訓設施、顯著的培訓效果受到了企業領導和培訓學員的高度贊譽。

在對企業職工進行培訓的同時,充分發揮設在學院的陜西省機械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的優勢,承擔陜西省裝備制造行業職工技能等級鑒定工作,先后為陜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陜西重型機械廠、漢川機床有限公司等企業鑒定職工技能1936人次,其中中級工467名、高級工976名,技師470名,高級技師23名。不僅提高了企業職工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操作水平,也為企業的長足發展儲備了高素質人才。

陜西工院作為國家示范高職建設院校,注重與職業院校的對口交流與合作,先后與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眉縣職教中心、西安航天工業學校等14所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校際合作協議,加強與兄弟院校間的合作交流,依托附設在學校的陜西省職教師資培訓項目辦公室,累計培訓中職教師903人,促進了區域職業教育的和諧發展。學院被確定為陜西省“人人技能工程”實施單位、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咸陽培訓中心”、教育部“全國數控技術緊缺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單位,被中國機械工業教育協會認定為“全國機械行業骨干職業院校”、“全國機械行業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優秀職業院?!?、國家七部委授予學?!叭珖殬I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示范建設的三年,是陜西工院依托行業、合作企業、戮力改革、深挖內涵、提升質量的三年,學院在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研能力建設、服務能力建設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建設成效也連續得到了《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陜西日報》、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中國大學生在線、騰訊網等多家新聞媒體的關注與報道,學校還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具特色高職院?!保瓣兾鞴ぴ骸逼放圃谛袠I企業、兄弟院校、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廣為傳揚。

中央領導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總理在大會講話中也提出“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要求“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動教育全面協調發展”。

3年的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建設,使陜西工院在“打造品牌專業,培育招牌教師,培養名片學生,鑄就行業名校”的探索之路上向前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發揮地處國家級“關中—天水經濟開發帶”核心區域的優勢,借西咸一體、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東風,陜西工院將優化教育資源,舉全院之力、匯全院之智,把學院建設成為中國裝備制造行業知名院校,服務社會需求、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

“教育興則人才興,人才強則國家強?!鞭k學60年來,作為職業教育發展前仆后繼的實踐者,陜西工院人一如既往地踐行科學發展、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建設的承諾,讓一批又一批的名片式學生成為行業企業發展的棟梁,讓千萬家庭看到了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

(張 勃 曹喜為/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憋@然,職業教育的發展已不僅僅是教育系統內部的事情,而上升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家戰略,正在與地方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更加密切地聯系到一起。

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按照“地方為主、中央引導、突出重點、協調發展”的原則,遴選100所高職院校進行重點建設。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陜西工院”)2008年7月成功躋身百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之列,三年來,陜西工院緊緊圍繞陜西支柱產業——現代裝備制造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瞄準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成才目標,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凸顯“校廠一體、產教并舉、工學結合”辦學特色。通過示范建設項目——“511”工程的持續推進,著力在“打造品牌專業,培育招牌教師,培養名片學生,鑄就行業名校”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形成了西部職教名?!瓣兾鞴ぴ骸钡钠放菩?。

上一條:一句話 把愛和感動傳遞 下一條:中國教育報:學習楷模 潛心育人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