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流擊水90載,與時俱進立豐碑。
90年,中國共產黨領航中國,創建人民幸福的偉業;90年,中國共產黨開創時代,唱響民族復興的贊歌!
歷史已經證明:唯有堅守信仰,才能戰勝艱難不低頭,抵抗誘惑不屈膝;唯有堅持真理,方可于黑暗中覓曙光,于曲折處求自強;唯有弘揚民族精神,才能薪火相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歷史永遠銘記:為了新中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用年輕的生命鋪就民族復興的道路;為了新社會,共產黨人舍小家、顧大家,在戈壁荒灘、深山峽谷揮灑青春和熱血;為了奔小康,共產黨人解放思想、艱辛探索,在致富路上書寫下為人民服務的輝煌篇章。
星移斗轉,歲月如煙,但奮進的精神不滅,昂揚的斗志不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依然需要理想信念的光照,需要思想理論的創新,需要民族精神的張揚。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半月談編輯部特別推出大型專題報道,以饗讀者。
9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披荊斬棘,創立豐功偉績;90年后,中國共產黨人抖擻精神,又已踏上新的趕考之路。
從上海石庫門點燃革命星火,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從西柏坡走向京城,實現革命到執政的轉變,到新世紀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圓就現代化百年夢想,中國共產黨人一路風雨,一路進擊。
如何繼續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先進的思想理論和昂揚的民族精神,去凝聚、去引領人民大眾,去奮斗、去贏取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同樣的主題,相似的考卷,依然擺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
(一)
我們已經深入市場經濟,如何繼續高揚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飄飄紅旗?
從革命建設轉向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共產黨人帶領人民大眾開辟了中國發展的新紀元。
市場經濟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獲得,啟蒙的是亞當·斯密描述的自利利他,顯現的是經濟成分、社會結構、價值選擇的開放多元。于是,利益取向,財富追求,物質享受,一一被輿論正名。無疑,這是社會的進步。
然而,這種追求和啟蒙無度的外溢和泛化,也引發了社會倫理的深刻沖突,浮現出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多年來社會生活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鐘擺,也在迅速擺向另一個極端。一些曾經的崇高,往昔的神圣,突然間被祛魅、被顛覆,被商業經濟和利己主義肢解得一地碎片。于是,我們看到了社會生活中物質化、功利化的日益風行,社會意識中財富欲求、金錢崇拜的急劇膨脹,看到了權貴市場經濟的乘隙而生、既得利益集團的強勢攫取和權力腐敗現象的日益彌漫。
缺失道德倫理的市場經濟,是不完善、不健康的;喪失理想信念的民族生存,是很難有前途、有尊嚴的。聽一聽德國哲人韋伯100多年前對他的祖國的憂患吧。當時的德國,統一大業已經完成,經濟迅速發展,甚至直逼美國,上上下下彌漫著踏踏實實過好日子的市儈心理。而韋伯卻偏偏說德國處在最危險的關頭,他說,在一個民族從衰落到崛起的過程中,這種混日子的精神、市儈哲學、所謂的自由主義使得他們坐失良機,難免最終兩手空空走向黑暗。今天,我們聽來依然有戒懼之感。
共產黨人如何保持先進性、增強凝聚力,始終站在歷史和精神的制高點上,用理想信念激發民族精神,召喚起人們對心靈深處鐘聲的回應,對遠方天際風景的向往?
我們自應看到,共產黨人的崇高追求沒有改變,共產黨人的精神旗幟依然飄揚:解放思想,奮然前行,將理想信仰融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倡揚中華文明,煥發時代精神,永續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精神血脈;在風險考驗關頭,挺身而出,勇于犧牲,傳唱永遠高亢的為人民服務之歌。
同時,我們還當保持清醒:如何在社會變革的推進、理論創新的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傳統的理想信念也應在未來憧憬的展現中、現實社會的變革中,不斷得到新的滋養和潤澤,獲有新的生機和魅力。如何在意識形態的轉換、現代文明的轉型中,建設價值體系?這一價值體系的構想已經提出,需要跟進的是生發清晰豐滿的價值內涵,融入現代文明的建設進程,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追求。如何在價值取向的多元、物質利益的凸顯中,強化黨員意識?“共產黨員”的稱號,不是一種特權,也非一種資本。它展示的是一個標桿,閃亮的是一重境界。無論危急時刻,還是日常生活,都要讓人民群眾從每一聲“我是共產黨員”的召喚和呼喊中,看到身邊挺立的形象,感受溫暖雄厚的力量。
(二)
我們已經進入權利時代,如何繼續保持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親密聯系?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維、理念和視野;市場經濟,空前地強化了社會的自主性、競爭性和流動性;網絡空間,為每一個人的意見表達、政治參與,搭建了更廣闊、更自由、更便捷的平臺。公民意識在普遍覺醒、快速生長,公民權利在日益凸顯、不斷拓展,民主法治的進程在加速。由此,我們進入了權利時代。
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共產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我們也要看到政治生活中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在一些地方,領導干部高高在上、目中無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官僚主義、家長作風嚴重,代替人民當家作主的心理根深蒂固,與民爭利、暴力行政不斷,漠視群眾訴求、損害群眾權益的現象多有發生。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少數領導干部沒有認清手中權力的本源,沒有擺正掌權執政的位置。
民眾對執政者也有了新的期待。他們不僅追求物質利益,而且追求公民權益;不僅看重經濟增長,而且看重社會參與;不僅重視整體利益,而且重視個體發展;不僅注重生活訴求,而且注重精神滿足。
如何在公民意識的蓬勃生長中,在“當前最大的危險在于腐敗”的警醒中,在人民群眾日益豐富多樣的需求和期待的滿足中,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休戚與共的緊密聯系?中國共產黨人順勢而為,與時俱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權利觀、權力觀,以改革的思維,開放的襟懷,提出了創新的思路和科學的構想——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一政治宣示,便是明確的導向。只有充分體現廣大民眾意志的政治才是真正民主的政治,只有切實尊重人民民主權利的政黨才是人民擁護的政黨,只有不斷豐富和深化人民當家作主多種實現形式的政治制度才是代表社會主義前進方向的制度。
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加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協調,與社會體制改革互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社會實踐已有積極的探索,我們還當不斷前進,努力創造自由平等、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自然,這都需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在黨的領導下有序地進行。
創新社會管理理念,積極轉換角色,進一步完善政府的服務功能,促進與公民的良性互動;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變革,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創新社會管理格局,發展多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加強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社會自治;創新社會管理路徑,整合基層資源,拓展公共平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如何順應權利時代的發展,尊重人民群眾的意志,以中央明確的政治宣示和科學的改革理念,去凝聚社會共識,深化頂層設計,加快改革進程,從而充分地激活社會實踐的能量和活力,為新型黨群關系的構建拓展更加廣闊的空間,為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奠定更為深厚的根基?我們還須攻關,還須趕路。
(三)
我們已經行進中國道路,如何繼續堅守社會主義共謀人民幸福的價值指向?
欽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跡,震驚國際金融危機之中中國經濟強勁拉動全球復蘇的領跑效應,世界在熱議、推崇、探討中國模式。我們不必陶醉于中國模式的創造,但應當清醒于中國道路的行進。
在中國道路的開辟中,我們獲有了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經濟總量的世界第二,這是國人的驕傲。同時,人民富裕水平、人均產值占有,依然是發展的短板。對此,有一些理論解說。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有一個著名的“倒U曲線”假說,認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往往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使得收入差距拉大;當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就會兼顧到公平,收入分配又會趨于均等。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表述,即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往往陷入經濟增長的停滯期。其實,這些結論揭示的并非是必然規律,它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國的政策選擇和發展模式。
顯然,中國道路需要繼續開辟,發展轉型已是迫在眉睫。同時,不可須臾忘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指向和引領。我以為,這一指向和引領就是“人本”(以人為本)、“平等”(社會公平)和“共享”(共同富裕)。
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的核心。多年來傳統發展的思維、單一GDP的取向,已經付出了生態破壞、資源浪費、貧富分化、社會沖突的沉重代價,再也不能延續下去。以人為本,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就需要切實尊重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價值主體,把握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尺度。
堅持“社會公平”。這是和諧社會的基石。不僅要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要解決教育、醫療等資源分配的不公,保障發展機會的公平,公共服務的均等,上升通道的暢達,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尤其要關心貧困人群、弱勢群體的生存發展、權益維護和尊嚴幸福。
堅持“共同富?!薄_@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
共同富裕既是奮斗目標,也是發展進程。這些年來,為了追求這一目標,推進這一進程,人們首先提出了“一次分配講效率,二次分配講公平”。隨后,人們進一步提出了“一次分配既要講效率,也要講公平”。其實,我們的思維還應有所深化,有所超越。生產決定分配,民有決定民享。實現共同富裕,首先不是一種分配方式,而是一種產業導向,一種資源配置,一種開發模式,一種經濟格局,一種發展文明。
慶祝偉大的節日,我們每一個共產黨人,心頭涌動的不僅有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喜悅,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豪情,更有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清醒,拒腐防變永葆青春的憂患。人民的選擇,黨的先進,都非一勞永逸,也非一成不變。“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堅持黨的領導不可動搖,加強黨的建設尤為緊迫。
踏上趕考的新路,我們每一個共產黨人,都應倍加珍惜歷史傳承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倍加珍惜人民傾注的真誠信賴和深切期待,倍加珍惜時代展現的和平環境和發展機遇,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中去繼續汲取,從世界文明的碰撞、融合中去繼續拓新,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豐富、發展中去繼續提升,迎接新的改革的進擊和精神的洗禮,努力向人民、向時代、向未來交上新的完滿的答卷。
(選自《半月談》2011年第12期文/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