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個教師節來臨,讓我們把崇敬和祝福獻給人民教師。
27年,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過一瞬,但在這27年里,中國的教師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經歷天翻地覆的時代巨變,廣大教師與時代共進步,和國家同飛躍,在平凡的教書育人的偉大事業中為國家和人民創造了不平凡的輝煌。
站在時代的高點上,面對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歷史新征程,為人師者如何培養人才,創造新的輝煌,是時代對人民教師提出的新挑戰。面對新航程,教師的坐標在哪里?該怎樣去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責任和神圣使命?
鑄就人力資源強國的堅厚基石
(一)讓我們透過歷史煙塵,回首教師傳承創造人類文明的傳奇,去尋找做好教師的密碼。
“人倫之楷模,萬世之師表”,這是教師追求的高度。
春秋魯國,在周游列國14年之后,68歲的孔子回到了故鄉,抖落風塵和疲憊,欣然開講,成為一位“全職”教師,立就“萬世師表”的偉岸身姿,這一年是公元前484年。幾乎在同一時期,在遙遠的希臘,蘇格拉底正在廣場上、廟宇里、作坊里向他人傳授知識,為造就治國人才成為一名“義工”。他把智慧的火把遞給了柏拉圖,柏拉圖傳之亞里士多德,三人以“古希臘三賢”的身影站在了古希臘文明之巔。
兩段歷史故事,同樣光輝典范。透過這一遙相呼應的歷史畫面,我們看到了作為教師光輝典范的孔子和蘇格拉底的知識、智慧和德行。東西方時空交織的文化底蘊,注定教師從誕生之日起,就擔當起再也放不下的人類文明傳播的重任。古老而新鮮、平凡而崇高、清苦而充實,從此便與教師這一光榮職業長相廝守。教育事業在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進程中的奠基作用,決定了偉大教師必然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覺醒者和文明飛躍的推動力。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存?!狈叛矍辏處煘槲拿鞯膫鞒?、國家的興盛、民族精神的塑造及學生成長發揮的無可替代的作用,為世人所敬重。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中國教師的氣魄。
“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傳承文明,弘揚文化,教化學子,傳遞著中華民族文明之火。孔子偉大的教師生涯中,弟子三千而賢者七十二人,朱熹在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廣收門徒,成就了書院教育的輝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在古代浩瀚的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師者高大的身影,他們以言傳身教的姿態去教書育人,去匡正時代的道路。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這是中國教師的擔當。
在中國從黑暗走向黎明的艱難跋涉中,在那些風雨如磐的日子里,許多教師放下“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的悠閑,奮起呼喊,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他們以教師的身份點燃救國的火炬。而毛澤東在他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更是多次當過教師,1921年底,已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毛澤東在《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終身志業調查表》上寫道:“終身欲研究之學術——教育學”,“終身欲從事之事業——教育事業”……
這是一群無畏的教師,他們向黑暗劈出利劍,點燃了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引導著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投身救亡圖存的歷史洪流中。
(二)黑暗散去,陽光普照。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以大無畏的勇氣去探索民族的富強之路?!耙桓F二白”,是艱難的起點;“人口眾多”,是無法回避的現實。這曾經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難題,富強之路應該從哪里起步?
一切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開始。改革開放前夜,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尊重”的科學論斷,這一站在國家和民族命運戰略高度的論斷,影響著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方向。
歷史終于尋到了這樣一個節點。1981年,一份由17位政協委員提名、被全國政協編為170號的提案交到了歷史前臺:建議確定全國教師節日期。1985年1月,教師節這個光榮的日子被定格在9月10日。
“讓教師成為全社會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羨慕的職業。”這是國家的承諾和期待。
“我們不論怎么困難,也要提高教師的待遇?!睅状I導人振聾發聵的講話猶在耳邊。鄧小平說,“要研究教師首先是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制度”;江澤民說,“千方百計地為廣大教師辦實事、辦好事,尊重教師的勞動”;胡錦濤強調,“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師地位,維護教師權益,改善教師待遇”。
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到“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從設立教師節到教育法等法律的制定,黨和國家千方百計改善教師社會地位,提高教師待遇。特別是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頒布,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從此有了法律保障,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日益深入人心,且不斷變為真真切切的現實。毫不過分地說,中國教師意氣風發地走進了以往任何時候都不可企及的深得厚愛的新時代。
尊師重教,是推動中國走向富強的時代之聲。
走向富強意味著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培養大批合格人才。這一切都離不開教育、離不開教師。
歷史不會忘記,并將永遠銘記,中國教育發展的世紀偉業。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經從一個人口大國走向人力資源大國,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強大的人力資源優勢,正在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這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奇跡,而創造這個奇跡的就有千千萬萬默默奉獻的教師。
改革開放越深入,教師開發智力資源的作用就越重大,而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也達到新的高點。當今時代,教師正在成為時代發展浪潮上最耀眼的教書育人的起舞者。教師推動著改革深入發展,改革推動著教師素質提升,二者在相互激蕩中完成了各自螺旋式的上升。
可以說,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強國之路上,教師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更是民族素質提高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者。在物質和精神兩個維度上,教師成為奠基中國現代化大業、鑄就人力資源強國的堅厚基石。
無愧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
(三)即便是最苛刻的批判者,都不得不承認:中國這艘載著13億人口的巨輪,正不可逆轉地駛向偉大復興的新航程,正不可阻擋地將人民的自由幸福推向新高度。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從未以這樣的角色出現在世界的舞臺。
讓我們在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里,回望一個國家的成長;也讓我們在一個更加清晰的路徑下,開始一段新的征程。
“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如果說,這是對中國所處歷史方位的總論斷,那么教育的坐標在哪里?“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如果說,這是對中國教育所處戰略地位的總概括,那么教師的責任是什么?
現代化建設提速和人力資源競爭加劇,這是中國教育恢宏演出的時代劇本。
現代化的夢想,穿越了兩個世紀。這個曾遙不可及的夢今天離我們如此之近。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深入發展,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現代化提速的時代指針鮮明地撥向了人才和創新。早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今天,教育水平和創新能力已成為影響現代化成敗的關鍵因子,人才和創新已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基石。人們期待一個回答:中國現代化,教育書寫怎樣的傳奇?
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啟動了二戰以來最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7000多億美元支出中近1000億用于教育發展。總統奧巴馬慷慨陳詞:“今天教育滯后就意味著明天競爭出局。”由美國觀世界,知識已成為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中國,要在未來贏得主動、贏得優勢,必須精心謀劃教育發展。
當中華民族進入“復興時間”,當教育規劃綱要再次明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方針,誰都能看出來,偉大的時代讓中國教育站在了新的高點。教育必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路徑。世界注視著我們,時代考驗著我們。
(四)中國教育“由大到強”,這是中國教師身處的時代坐標。
風云激蕩一甲子。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實現了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但是,我國還存在教育供給不足的矛盾,創新人才短缺的問題。教育,最大的癥結是“大而不強”。“由大到強”,凝聚著一個崛起的大國對教育發展路徑的深沉思考,這是中國教育的成長誓言,也是社會各界的殷切期盼。
毛澤東說:“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睕]有高水平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沒有高質量的教育遑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新時期,胡錦濤總書記精辟地論斷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關鍵在于教師?!?/p>
看看我們的近鄰,印度響亮地提出:整體提高教師素質。教師質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日本,不惜花大氣力對“指導力不足教師”給予因人而異的幫助。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誠哉斯言!有1600萬教師不懈奮斗和持續努力,中國教育“由大到強”的目標離我們還遠嗎?
社會急劇轉型、全球教育變革,這是中國教師面臨的時代課題。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關注規模到聚焦質量,人們對優質教育的渴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對教師相應有了更高的期盼。教師素質,第一次被提升至教育品質的高度。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一些教師在功利主義、消費主義的沖擊下,表現出無所適從、無可奈何甚至無所顧忌。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師德?該怎樣重塑師德?
教師,因教書育人而得到人們尊敬。承認教師職業的高尚,就要承認人們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有“社會底線”之上的要求。但精神高尚不等于物質貧乏,我們既要提高教師待遇,維護教師合情、合理、合法的物質利益,同時要大力弘揚崇高師德。
新世紀以來,教師正在經歷一場“觀念風暴”的洗禮。全球教育變革高歌猛進,信息化浪潮方興未艾,終身教育體系加快構建,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都在隨之調整,相應對教師的知識、觀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你不能成為課改的推動者,就必然會成為課改的阻礙者?!币幻處煹牟┪脑て饛V泛共鳴?;A教育新課改啟動10年,部分教師仍難以適應課改要求,陷入了“新教材老觀念舊教法”的怪圈。今天,要與實施素質教育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教師必須進行專業的提升。否則,學生就會被耽誤,教育就會被耽誤。
“肩上負著重任,腳下布滿荊棘”,你準備好了嗎?
肩負引領改革的光榮使命
(五)教師,這份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在今天煥發出新的光芒。引領改革、培養人才、傳承文明,這是新時期教師肩負的光榮使命。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主體力量,是千千萬萬的教師。馬克思說,人,唯有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師,唯有教師,是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中國教育由大到強的新征程中,教師要擔當起改革引領者的角色。
從歷史來看,教師是最具改革動力、創新活力的群體。正是他們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催生了層出不窮的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
上世紀60年代,當斯霞主張“教師要愛學生”,卻意外引發對“愛的教育”的大批判時,誰又曾想到,40多年過去了,熱愛學生早已融入教師的血脈。上世紀80年代,當李吉林自愿到低年級任教,探索合乎兒童天性的情境教學法時,誰又曾想到,如今,這種中國特色的教學方式,早已風靡大江南北。
教育發展史上,諸如此類的改革不勝枚舉。事實證明,教師所蘊含的創新能力不可低估;推進教育改革發展,貴在激發教師的首創精神。
從現實來看,教師是最可能也最應該引領教育改革的群體?!鞍l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最善于發現問題,也最善于解決問題。教育發展史告訴我們,很多引發變革、推動改革的教育問題,都由教師首先提出,最終也由教師解決??梢哉f,正是教師日積月累的實踐,不斷推動教育改革的軌跡回到尊重規律的原點。
作為中國教育由大到強的推動者,作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主力軍,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創新的涓涓細流,匯成改革的汪洋大海。
(六)教書育人是教師亙古不變的天職。時代的變遷,賦予這份天職更豐富的內涵。
不同于封建社會,教師為君王培養維護禮教秩序的統治工具,也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教師為資本家培養流水線上的“生產工具”,在社會主義中國,教師要為人民、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坝藶楸?、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這是黨和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教師沉甸甸的責任。
不同于傳統時代,師者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視為人生之樂,在人人成才的今天,教師應當將“每一個孩子都是我的驕傲”當作快樂之源。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和特長,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正確引導?!比绾巫龅揭虿氖┙?、有教無類,實施素質教育,實現人人成才,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時代命題。
不同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古代,在知識經濟主導的今天,創新已成為我們對人才最強烈的呼聲。楊振寧曾如此對比中美學生:中國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美國學生好得多,但10年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國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強。培養更多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教師任重而道遠。
“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正是時代所趨、人心所向。
(七)教師職業的兩端,分別連著過去與未來。過去那端,是前人留下的浩如煙海、郁如鄧林般的文明成果;未來那端,則是尚未啟蒙、有待教化的年輕生命。將過去的文明傳遞給未來的希望,考量著教師的能力和智慧。
師者,文明的傳承與創新者。教師對文明的傳承與創新,主要依靠育人來實現,貫穿于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價值等育人的各個環節。教師將前人積累的文明成果,經過消化吸收、揚棄創新,傳遞給青年學生,既利用先進文明成果培育新人,又通過育人傳承與創新文明,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師者,價值的弘揚和堅守者。教師既是學生的表率,也是社會的榜樣。無論社會風氣如何變幻,教師作為價值堅守者的使命始終不變。時代風貌向上,教師自當率先垂范,弘揚正氣,在人們心中樹立價值的時代標桿,成就一個社會的高度;社會道德滑坡,教師更應該堅守價值,捍衛良心,保存先進文明的火種。
弘揚昂揚向上的教師精神
(八)“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p>
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迫切需要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今天,我們需要大力弘揚熱愛學生、無私奉獻、勇于創新、陽光進取的教師精神。這種精神能團結一支隊伍、堅定一種信念、凝聚一股力量,是推動中國教育前行的不竭動力。
熱愛學生是教師光輝厚重的職業底色。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精彩的比喻,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正是因為有了對學生無私的愛,以殷雪梅、譚千秋為代表的教師楷模,才會在電石閃光之間,本能地做出犧牲自己為學生打通生命通道的壯舉。
教育是塑造人心靈和靈魂的偉大事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豐富情感的鮮活生命,這就需要教師用愛去教育和感染學生??v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熱愛學生是教師亙古不變的職業底色。
教師對學生的愛,不僅體現在驚天動地的生命壯舉之中,更體現在教育教學的點滴之中,教師對學生的愛,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無差別的愛,不管是“學優生”,還是“潛能生”,不管是富家子弟,還是寒門學子,不管是健康學生,還是殘障兒童,都需要教師用同樣的愛,去照亮他們的生命成長之路。
(九)無私奉獻是教師美好崇高的職業操守。
奉獻從來都與教師職業緊密相連。教書育人是最細致、最復雜、最艱巨的工作,需要教師傾注全部的精力和畢生的心血。不管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都需要教師不斷為自己發展盡責、為學生成長盡心。
獨臂教師徐子麟,扎根大涼山21年的李桂林、陸建芬夫婦,還有無數辛勤耕耘的一線教師,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奉獻,如小河奉獻給大海、陽光奉獻給大地那樣無私。
教師不僅僅是用來謀生的職業,更是值得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無私奉獻是一種愛崗敬業的責任意識,教師對知識負責、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本身就是一種奉獻;無私奉獻是一種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光榮偉大的育人使命,需要教師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在奉獻中體現價值,在平凡中成就偉大。
奉獻就在每個教師身邊,可感可觸、可學可做:扎根鄉村山區是奉獻,上好每一節課是奉獻,精心批改作業也是奉獻……教育事業的未來,因奉獻者的努力而充滿希望。
(十)勇于創新是教師不斷前行的職業推力。
“教師從事的是創造性工作。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2007年8月31日,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語,音猶在耳。
時代巨變,當歷史的車輪步入知識經濟時代,今天的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不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長流水”。當信息化浪潮襲來,教師“一支粉筆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遠去;當獨生子女成為學生主體,教育的方式必須調整;當世界教育變革如火如荼地進行,教師的“知識內存”應當升級……面對新形勢下的教育挑戰,只有敢創新、會創新的教師,才能挺立在教書育人的時代潮頭。
善于學習本身也是一種創新,勇于創新的教師,不僅善于向書本學習,更善于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向群眾學習。勇于創新的教師,能在平凡中發現他人熟視無睹的教育之惑,能在復雜的教育現象中把握教育本質,能根據不同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對象,因時、因情、因材施教,在保護和激發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十一)陽光進取是教師健康向上的職業形象。
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職業”的人,理所當然也應該是最陽光的人。正因如此,以王思明、霍懋征為代表的優秀教師,不管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都能保持積極的姿態和陽光的形象。只有身心充滿活力、生活充滿陽光的教師,才能創造出充滿生命溫暖的優質教育。
近些年,身心健康狀況欠佳、職業倦怠成了一些教師的生存狀態,這不僅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也降低了教師自身的生命質量。教育是需要陽光、需要激情的事業,教師不僅要有紅燭、春蠶的奉獻之美,更要有紅日、鮮花的生命之美。美,本身就是一種示范,本身就是一種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的教育。
時時皆教育,處處皆生活。熱愛生活的教師一定熱愛教育。陽光進取的教師不僅有健康的體魄,更有昂揚的心態,他們追求卓越,努力超越自我,能時刻把自己的精神指針撥向健康陽光的刻度。陽光進取的教師,在成就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回望歷程,國家設立教師節27年的背后,是中國偉大轉型的背影。時代列車正在繁衍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大地上飛馳,中國正在世界舞臺上進行著最輝煌的出場。
回望歷史,過去的百年里,中華民族完成了救亡圖存、獨立自主的偉大夢想,歷經改革開放的華麗轉身,提交了邁向現代化的完美答卷。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大氣磅礴的語境。
環顧現實,我們要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中國速度”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是中國教育發展最刻不容緩的時代重任。
使命在肩,號角長鳴,人民教師再次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