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导航,在线伊人,宅男导航 - 2022撸道帝综合导航影视网

 
當前位置: 首頁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欄
信息動態
時政要聞
他山之石
資料下載
 

堅定不移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2012年06月20日 11:05 佚名 點擊:[]

中央領導人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講話時強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這不僅體現了中央對文化傳承創新的高度重視,而且賦予了高校新的責任和使命。筆者認為,高校必須勇敢地肩負起文化傳承創新這一歷史重任,堅定不移地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

我校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我校所在地——贛南,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新中國的搖籃。革命時期由廣大蘇區軍民共同創造的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贛南,也是客家搖籃和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口達800余萬,占全世界客家人的1/10。歷史上,客家先民自中原南遷,孕育成了蔚為大觀、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形成了“崇先報本、愛國愛鄉、崇文重教、耕讀傳家、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窮則思變、勇于開拓、團結協作、海納百川”為基本特征的客家精神。

贛南中心城區——贛州,是一座具有2200余年歷史的千年古城。周敦頤、蘇東坡、陽孝本、辛棄疾、文天祥、王陽明等眾多歷史名人曾在這里任官習學,留下了許多流芳千古的經典書籍和流光溢彩的傳世墨寶,造就了贛州城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濃郁的文化氣息。

我校創辦于1958年。54年來,學校秉承贛州深厚的人文底蘊,立足贛南老區,扎根客家搖籃,積極探索和推進蘇區精神和客家文化進校園工作,把當地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辦學育人全過程,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特色。

(一)積極推進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工作,不斷增強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吸引力

我校教師先后編寫了《中央蘇區研究叢書》、《“精氣神”文化研究》、《紅色記憶》、《中央蘇區史大講壇》和《客家贛州》、《客家體育》、《客家音樂作品集》、《客家文化概論》、《江西客家》等教材和專著,著力挖掘中央蘇區紅色資源和客家文化資源,不斷豐富大學生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教育的內涵。

長期以來,我校把紅色文化教育列入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計劃,并納入學生黨課以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畢業生就業指導的教學內容。同時,在學生中開設了“中央蘇區史”、“中央蘇區社會變革史”和“客家學”、“客家學概論”、“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與旅游”、“客家民間文學”、“客家民間美術”、“客家音樂舞蹈”等課程,不斷加強大學生對蘇區文化和客家文化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其中“中央蘇區史”被評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

(二)積極推進蘇區紅色文化資源和客家文化資源進校園文化活動,不斷增強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力

學校成立有“大學生紅色文化研究協會”、“大學生映山紅合唱團”、“大學生客家文化研究會”等學生社團,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研究以及紅色歌曲演唱活動,推動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在校園的傳播。

學校堅持在新生班級中開展“紅色班級”建設活動,目前建設有“瑞金班”、“興國班”、“于都班”等一批紅色班級。2011年4月21日,江西省省委書記蘇榮同志親自為我校全體“紅色班級”同學回信,對我校長期致力于“推進蘇區精神進校園”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學校通過創辦《紅土地·客家風》、《紅色青春》等校園刊物,在校報、廣播電臺、校園網等宣傳陣地開辟專欄等渠道,積極向大學生廣泛宣傳和傳播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

學校每年堅持開展“紅土情”校園文化節、“大學生紅色故事會”、“紅色題材優秀影片展播”、“紅歌大賽”、“蘇區歷史知識競賽”、“紅色文化主題藝術作品展”等系列紅色校園文化活動;同時還堅持舉辦“客家文化展”、“客家書畫攝影作品展”、“客家音樂舞蹈匯演”、“客家體育運動會”等活動。

學校面向全校學生常年開設了“中央蘇區大講堂”、“紅土地講壇”和“客家講壇”,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為大學生作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方面的學術講座。

(三)深入組織開展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感召力

廣泛組織學生赴革命老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我校在“新中國搖籃”瑞金、“長征出發地”于都、“蘇區模范縣”興國等縣市設立了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校還組織學生開展“重走紅軍路”活動,沿路尋訪老紅軍,搜集整理紅色歌謠,參觀革命故居舊址,聆聽老紅軍或當地的黨史專家講解蘇區歷史,切身感受當年紅軍浴血奮戰的歷史場面。

選拔部分學生骨干成立了“紅色宣講團”,聯合井岡山大學組建了“贛中南紅色文化宣講團”,每年舉辦一期“百名學生黨員骨干培訓班”,讓學生深入同學當中宣講紅色文化和蘇區精神,發揮學生自我宣講、自我教育的互動作用。我校還在贛州市周邊中小學建立了10余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組織大學生紅色文化宣講隊員向中小學生宣講和傳播蘇區精神。

建立了一批客家文化教育研究實踐基地。依托學??图已芯恐行慕⒘恕翱图椅幕Y料室”;學??图已芯吭号c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聯合建立了“瑞金密溪村客家文化田野考察點”,與贛縣湖江鄉政府共建了“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院湖江研究基地”;學校美術學院在安遠縣鎮崗圍建立了“民間美術教學實踐點”,同時設立了“客家民間美術陳列館”,為師生從事客家民間美術的教學和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學校還積極組織大學生服務團下鄉村宣傳和傳播客家文化知識。

(四)大力加強蘇區紅色文化和客家文化研究與開發工作,不斷增強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支撐力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校充分利用地處贛南革命老區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積極開展中央蘇區史料收集與整理工作,大力加強紅色資源尤其是蘇區精神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其中于2002年出版了一套8卷本反映中央蘇區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歷史的研究叢書;2009年又推出了10卷本《中央蘇區史研究叢書》,這套《叢書》被國內黨史專家譽為“史料豐富,原創性強,在縱向考察中央蘇區歷史、橫向比較蘇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突出了中央蘇區的個性研究的又一力作”,并獲得江西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校就開始了有組織的客家文化研究。1991年組建成立了“客家研究所”;2003年更名成立了“客家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了“客家研究院”。目前,該院承擔了5項國家級課題、3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港澳臺合作項目、83項省級課題和9項市級課題研究工作;公開出版了客家研究方面的學術著作15部;發表論文200余篇;先后獲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10項,省高校社科優秀成果獎12項,省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

學校除每年堅持開展蘇區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美術作品或攝影藝術展覽外,還在校園里建設了“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和“客家文物博物館”,作為傳承和展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面積近600平方米,展出蘇區時期的文物、圖片6400余件,是在全國高校中第一個以某個時期革命斗爭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已被確定為“江西省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西省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江西省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宣傳基地”??图椅奈锊┪镳^面積近500平方米,收藏客家文物1萬余件,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客家文化主題博物館。

我校推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取得的成效

長期以來,我校堅持推進蘇區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在推動學校大學文化建設、辦學育人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傳承蘇區精神和客家精神,結合學校辦學傳統和時代精神,培育形成了贛師人特有的“精氣神”文化

贛師人特有的“精氣神”文化,其歷史淵源包括蘇區精神、客家精神以及學校數十年的辦學優良傳統;其基本內涵為“多謀思變、同心創業,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勇于開拓、追求卓越”。贛師人特有的“精氣神”文化繼承了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民族文化,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豐厚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的時代特征。

近些年來,我校堅持“精氣神”文化辦學育人,推動學校實現了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條件、辦學質量、辦學水平等全面跨越式發展。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廳廳長虞國慶蒞臨學校視察時曾稱贊說:“贛南師院弘揚自己特有的‘精氣神’,在地理位置欠佳、辦學條件相對艱苦的情況下,不等不靠,不事張揚,走出了一條外延發展和內涵建設并舉共進、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子,為全省高校快速發展作出了榜樣?!?007年,我校以“優秀”成績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二)把中央蘇區研究、客家研究與學校相關學科專業建設緊密結合,有力地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

我校中央蘇區研究中心主要從事中央蘇區史、蘇區精神與黨的先進性建設、紅色資源開發利用、蘇區教育等研究。我??图已芯恐行南略O客家社會與民俗研究所、客家語言與文學研究所、客家民間美術研究所、客家音樂舞蹈研究所和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五個子機構,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和層面對客家歷史和文化展開全方位的研究。這“兩個中心”的研究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歷史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以及專門史、民俗學、美術、音樂等專業,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的相關學科專業建設。

2004年,我??图已芯恐行谋慌鷾蕿榻魇∈着咝H宋纳缈浦攸c研究基地;2007年,我校中央蘇區研究中心也被批準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三)以蘇區精神、客家精神砥礪師范生師德修養,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思想過硬、品格優秀的基礎教育師資

我校高度重視師范生的師德教育和師德修養,并堅持把紅色文化中蘊含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踏實肯干、無私奉獻等精神品質以及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讀傳家、誠實守信、海納百川等優良品格,通過課堂授課、文化講壇、學生黨課、畢業生就業指導等載體,大力加強師范生的師德教育和師德修養。

目前,在贛州市3萬余名中學專任教師中,我校畢業生占55%左右;在470余所中學里,大部分有我校畢業生擔任行政或教學骨干。我校師范畢業生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下得去、穩得住、用得上”,富有良好的吃苦精神和奉獻精神。長期以來,他們扎根基層、甘于清貧、默默奉獻,為江西尤其是贛南的基礎教育和社會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四)把蘇區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引入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活動,推動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聲譽不斷提升

長期以來,我校在堅持推進蘇區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進課堂的同時,積極把蘇區紅色文化、客家文化有機融入校園文化活動。

近年來,我校師生創作了一大批反映紅色題材和客家題材的藝術作品,有一批作品榮獲了省級以上獎勵,其中反映紅色題材的舞蹈節目《千層底》、《長征從這里出發》、《血沃紅土》以及反映客家題材的舞蹈節目《打箍箍》、《喊山》、《禾桿丟打丟》和美術作品《客家記憶》榮獲了全國一等獎。2011年6月27日至7月9日,我校9名學生通過層層選拔擔任了由國家博物館、江西省委組織部、江西省委宣傳部、贛州市委聯合舉辦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中央蘇區革命傳統主題展覽”的講解員工作,她們以良好的素質和專業的講解,贏得了廣大參觀者的一致好評。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校在以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辦學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今年一月召開的第二十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上,我校“紅色資源進校園、蘇區精神潤心田”的經驗材料進行了交流,受到與會代表的廣泛關注。今后,我們將牢記責任和使命,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文化強國”作出我校應有的貢獻!

上一條:畢業季:中外經典畢業贈言 下一條: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光輝典范

關閉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所有
馬克思主義學院辦公電話:0795-3203978  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