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更明確地提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那么,我們離全面小康社會還有哪些差距?通過什么途徑才能不斷縮小差距,最終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呢?
我們距離全面小康有多遠?
全面小康社會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是其主要目標。十七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從這段闡述中可以看出全面小康社會的輪廓和要求: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是基礎。過去近30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快速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而從2008年開始,受國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下行趨勢。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特別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解決遙遙無期、國際政治局勢動蕩,給中國經濟環境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為維護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協調、平衡發展的社會。全面小康要求實現共同富裕,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同步提升。以城鄉差距為例,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2012年前三季度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8427元、6778元,城鄉差距依然較大,仍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文明的社會。實現全面小康關鍵在農村,實現農村小康關鍵在農民,而提高農民素質關鍵在教育,但當今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邊遠及邊疆地區的教育基礎仍十分薄弱,需繼續大力提高和改進。全面小康當然也包括生態文明,致力于建設綠色的生態文明社會,提升全民的生存環境。然而中國的各行業中仍大量存在著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現象,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不夠。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和諧的社會。近10年來中國和諧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關鍵期,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相關法律政策措施仍不健全,社會矛盾也進入高發和頻發期。社會中仍存在破壞民主、踐踏法律,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不良現象;社會公平正義時常遭遇困境,社會誠信危機不斷加深,團結友愛的社會氛圍有待進一步加強,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和諧社會的建設。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幸福的社會。只有全民普遍認同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而民眾生活水平及質量提升帶來的幸福指數的提高是全民認同度提升的重要參考標準。全面小康要實現全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的要求。然而,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制、教育體制、住房體制等仍不健全不完善。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創新的社會。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過程是不斷形成有利于創新的社會環境、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過程,進而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雖然我國在一些重大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我國現階段整體創新能力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發明仍較少,仍未形成鼓勵創新的政策法律體系及社會環境氛圍,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全面小康社會應該是民主的社會。我們建設的小康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而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隨著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參與政治活動的意識不斷提高,而現實中人民有效參與社會管理等活動的渠道和方式仍不健全,甚至較為缺乏,甚至存在壓制人民群眾合理呼聲的現象。適應新形勢,社會主義民主的提高顯得極為迫切。
怎樣才能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未來8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和沖刺階段。應抓住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各方面改革,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各項事業不斷前進。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第一要義是發展,應繼續將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鄧小平同志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薄爸袊鉀Q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苯瓭擅裢緩娬{:“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系人心向背、事業興衰?!薄半x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實現民富國強都無從談起?!焙\濤同志強調:“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對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睉獔猿忠园l展為主題,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提升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進一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縮小城鄉差距。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完善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力度,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扶貧開發水平。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素質。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不斷縮小區域差距。更加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進一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帶動作用。加快中國特色城鎮化建設,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法規,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社會氛圍,不斷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科技人才。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創新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完善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快形成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綠色清潔能源。通過科技提升和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對經濟運行的掌控能力,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調節作用,調動市場的積極因素,提高市場效率。同時,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彌補市場失靈,合理利用政府對經濟運行的掌控能力。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打破壟斷,創造有利于平等競爭的環境。完善現代產權制度。發揮政府作用,合理調整收入差距,防止兩極分化進一步擴大。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倡導社會和諧價值理念,提升全民信仰認同度。要不斷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大力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切實的民主權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進一步加強反腐倡廉,提高政府信用和形象。倡導社會公平正義,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宣揚社會和諧的價值理念,提高全民的價值認同度,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創造思想價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