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專訪教育部副部長魯昕——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舉措
教育是發展之本,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千千萬萬家庭的福祉。當前教育領域正在進行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那么,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對于促進就業和實現包容性增長有著怎樣的意義,職業教育如何在創造人才紅利和促進就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為此,記者專訪教育部副部長魯昕。
記者:隨著我國進入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經濟增長由高速到中高速轉變,建立教育與就業間的積極促進關系尤為重要。對此,您如何看待?職業教育在其中又發揮著怎樣的重要作用?
魯昕:首先,我從教育的角度,談一談新增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的形勢。
從供給看,近幾年來,我國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總量在1700萬人左右,其中700萬左右是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700萬左右是高等學校畢業生,這其中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又各占一半。充沛的、低成本和相對高素質的勞動力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最根本的支撐因素之一。從需求看,當前新增勞動力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是十分突出的。從短期來看,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有關機構對全國100個城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變化狀況的持續監測表明,技能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供求缺口明顯加大,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過2∶1的水平。從中長期來看,是產業加速轉型升級與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尤其是一線勞動力對先進技術的適應能力日益成為產業和企業升級的人力資源瓶頸。同時,社會建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勞動者具備全新的知識、技術和技能結構。在上海、深圳等地調研表明,許多高技術企業一線勞動者中的90%已經需要本科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另外,從國際經驗看,青年就業問題的核心是實體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體系相互間能否形成有力支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青年失業率仍然保持在個位數的國家,基本都是國際競爭力排名靠前、實體經濟發展強勁和職業教育體系完善的國家。實體經濟和職業教育體系的高度相關性,使各國在應對金融危機挑戰、重塑實體經濟競爭力、推進再工業化和迎接新工業革命的挑戰中將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擺在關鍵位置。
記者: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部署,明確提出要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請您解讀一下體系的基本特征。
魯昕: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以就業為導向,特別是要服務好青年就業。統計數據表明,近幾年來,高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職畢業生就業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這是職業教育最重要的一個貢獻。二是建立系統化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職業教育的使命是支持國家完成工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技術技能積累。按照這樣的要求,要把職業教育作為一種人才培養的類型并且是主要的類型,建立系統化的人才培養制度,打破原來職業教育“斷頭路、終結性”的格局,構建從中職、???、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各個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三是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貫穿體系建設全過程。在辦學體制上,強化行業指導、深化企業參與,推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使職業教育的專業體系、課程內容和人才培養方式更加適應產業需求、職業需求。四是構建開放立交、內外銜接的人才成長立交橋。推進職業教育體系內部有機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溝通,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統籌發展,要讓廣大學生有多次選擇的機會,有多種方式繼續深造,有多樣化的人才成長路徑,真正建立終身學習的制度。五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推進管辦評相對分離,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評估引導推動的共同合力。要擴大職業院校在招生考試、專業設置、教師聘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推動職業院校面向經濟社會需求自主辦學。同時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吸引更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探索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辦學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種形式,加快發展民辦職業教育,允許辦學者、骨干教師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
記者:圍繞上述五個方面,下一步,教育部將如何繼續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
魯昕:一是大力提升現有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完善中高職銜接體系。二是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加快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F在不少地方政府、高校、行業企業等社會各界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地方本科高校一定要更緊密地服務地方、服務行業企業,適應新技術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為經濟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培養高層次技術應用人才。去年6月,35所定位于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的地方本科高校發起成立了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到目前為止,已有超過百所地方高校申請加入。下一步,要通過試點推進、示范引領,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加快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步伐。對于那些自覺按照應用技術型辦學的高校要予以制度上的支持,對于在高專、高職基礎上設立的本科學校要鼓勵其堅持職業教育的方向,對于辦學定位不清的新設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確其應用技術型的定位,通過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讓每一位學生在學校里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技術和技能,逐步實現人才培養和就業需求的無縫對接。三是要堅持職業教育面向人人,增強職業教育的包容性和開放性?,F代職業教育體系要為所有社會群體的就業和每一個勞動者職業發展提供服務。下一步將著力拓寬職業教育覆蓋面,將升學高中畢業生、農民、新生代農民工、殘疾人、失業人員等群體納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通過職業教育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和進城農民工有機融入城鎮化。著力發揮職業教育的扶貧作用,按照精準扶貧的思路,會同有關部門努力使每一個貧困家庭都有一個有技能、能夠穩定就業的孩子,真正實現脫貧。著力拓寬一線勞動者的職業發展通道,擴大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招收一線勞動者的比例,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社會公平。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也是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實現這一任務,需要國家的頂層設計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創設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