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8年,改革開放已到“而立”。
回首三十之路,用突破刻下足跡。
關注三十之變,用回憶書寫歷史。
三十年風云際會,國家、社會、個人,在時光的洪流中,不妨短暫駐足。
人民網觀點頻道現推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人民時評,敬請關注,和我們一起細細品味這光陰的味道。
細數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進程,會有很多關鍵詞紛至沓來。而其中有一個是無論如何要排于前列的,這便是“以人為本”。與之相關聯的,還有民本,民生。
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要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理論上講,早已不是問題。中國古代政治家就有過許多精彩言論,比如孔子的“問人不問馬”,比如孟子的“民為重,……君為輕”,比如魏征的“水(民)可以載舟(官),亦可以覆舟”等等。但是,這些往往都是紙上談兵,束之高閣,兌現不了的。這其中也許會有少許的、短暫的“兌現”,但也總是曇花一現。人民當家作主,是人民群眾心中的夢。
改革開放這30年,這個問題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進步是顯著的,成果是可觀的。毋庸諱言,在計劃經濟時代,在“大一統”時代,雖然也有“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但無論是制度安排,還是操作層面,總有相當的制約因素難使“人”、“民”登上相應的位置。相反,“官本位”盛極一時,“官大一級壓死人”、“官役民作”還相當盛行,官方的意志往往凌駕于民眾的意志之上。這30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作用真的逐步凸顯,“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不僅作為官方的指導思想而且融入了若干操作層面中,具體落實。從最早的小崗村的“承包責任制”被默認,到深圳等特區的“先結婚后起名”(“正名”),從“摸著石頭過河”,到“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從孫志剛之死由民間激憤推進官方修改有關民工進城的條例,到中央最高領導人上網聽取民情民意……所有這些,都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人民群眾再不只是點綴,而開始逐漸向本位、主體的位置過渡。這絕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歷史變化,值得一切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文學家及其他有關專家學者高度關注。
是官本,還是民本、人本?是官本位,還是民本位、人本位?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命題,更是一個實踐課題。關鍵是看怎么做。在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首創精神面前,是壓制、打擊,還是尊重、引導?很有學問。在人民的疾苦面前,是作作“官場秀”拍拍電視錄像還是真的心系人民群眾?天壤之別。今年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民本、人本,民本位、人本位的大事件。全中國的人民群眾,全球的華人,都心系災區,伸出援手,極盡人道主義、人情、人性的大傳遞。中國政府表現出色,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指導思想。包括公開透明相關信息,包括敞開胸懷接受國外援助,都是將人、將民放在第一位,將其他(諸如意識形態壁壘)退后的英明決策。人是第一位的,民是第一位的。這就是現代文明社會區別于野蠻落后社會,區別于奴隸、封建社會的一個顯著標志。
充分肯定改革開放以來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進步是不錯的,這是了不起的歷史進步。但是,對此的評價要實事求是。人本位、民本位升帳了,官本位就“退役”了嗎?不見得!相反,直到目前,官本位仍然是干擾社會進步的巨大障礙。有的地方官僚主義盛行,無視民間疾苦;有的人將人民賦予的權力看成自己吹牛皮的資本;有的跑官要官,意在謀求特權;有的高高在上,聽不得群眾意見,或是左耳進右耳出;有的干脆以權行腐,貪贓枉法!……凡此種種,一言以蔽之,都可歸之為“官本位”使然也!
社會在進步。民本、人本是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30年改革開放剛是一個“起頭”,后路正長。改革無止境,開放無止境,消除“官本位”和推進、建設“人本位”、“民本位”也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