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可以擇鄰而居,乃至三遷。
她是幸運的。
但與日本一衣帶水、比鄰而居的中國卻別無選擇。只能努力尋求一種最適合的相處方式。
由于一個自古以來都屬于中國的無人居住的小島釣魚島,充滿野心和進攻性的鄰居日本再度挑釁,威脅著雙方長達60年脆弱和平。
迫于中國政府強大的壓力,日本沖繩縣那霸地方檢察廳宣布放還非法抓扣的中國漁船船長,保留處罰權利,從而為這場持續半個多月的領土爭端畫下一個不圓滿分號。
在這場波及雙方國民脆弱心理承受力的爭端中,國內激憤的民眾爆發了許多正義的聲音,不乏愛國的、理性的意見。
但極端的聲音有二。一是不少國人請纓上戰場,而保釣而戰,各地潛在民兵分會聲勢浩大。
在這個國際關系錯綜復雜的時代,戰爭肯定是最后也是最壞的選擇。況且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的出口依舊寬廣。信任政府、予以聲援、理性表達國民意愿還是上選。
還有一種聲音是老調重彈——抵制日貨。
從一定程度上,這場不流血的暗戰更迎合多數熱血青年的胃口。甚至有人一廂情愿地指出,對于經濟持續低迷、對華依賴嚴重的日本來說,一旦抵制風潮驟起,日本將自動服輸。
這樣的論調不僅一廂情愿,且一定得不償失,屬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賭博行為,本質上不是愛國而是怯懦。
首先是中日雙方日益緊密的經貿關系——日本與中國今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額同比猛增34.5%,至1383億7000萬美元。日本已連續10年為我最大貿易伙伴,我也成為日本第二大貿易對象國;日本是向我提供政府貸款和無償援助最多的國家;也是我吸收外資、技術引進的主要來源國。
其潛臺詞是: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制造業技術領先的日本恰恰處于中國的上端,且日貨的主要生產基地都在中國,一旦抵制,受損的首先是中國的經濟和就業,當然如果中國掌握著核心技術和全球工業品的定價權,這樣的抵制才會真正殃及日本產業命脈——而不幸的是,這個國家卻是美國。
目前能看得見的抵制成果是針對剛剛對中國國民開放不久的日本旅游業,但體量不大,頂多是一種民族情緒的延伸,政治價值大過經濟意義。況且日本游客是中國旅游業的重要財源。
作為一個后發的發展中國家,結合經濟剛剛企穩轉暖、市場對外依存度甚高的背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對西方主要國家主動發動經濟制裁都是得不償失的。
今年面對日本,中國事實上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跨越——GDP取而代之,成為全球亞軍。但我們人均GDP僅為其十分之一,且技術創新能力、教育、國家福利制度和政府效率都有巨大差距。
日本之所以覬覦釣魚島和東海春曉油氣田,是與其地域狹小、資源匱乏有直接關聯,政治糾葛背后藏著盡人皆知的經濟企圖。
面對如此貪心且彪悍的鄰居,在韜光養晦、壯大自身實力依然是第一要務的今天,當務之急不是意氣用事,而是認真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這個彈丸小國在自身資源如此貧瘠、二戰遭受重創的情況下,完成了全球范圍的崛起?
有哪些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哪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認真汲?。俊獜慕洕J?、社會治理乃至價值體系。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將儒家文化的忠字作為立國之本,全面脫亞入歐,大膽借鑒消化吸收西方先進文明成果,塑造了勤勉、節儉和富有憂患意識、充滿奉獻、犧牲精神的國民性,實現了迅速的崛起。
從一定意義上,擊敗日本也許不難,但要贏得其尊重,則必須征服。
比如二戰美國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對日本完成了征服,至今讓大和民族唯其馬首是瞻。這樣的謙恭中國也曾享有過——不過得追溯至1000年前的盛唐了。
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盡管并不太平。要想在非戰狀態實現對日本的超越,中國有很多功課要做,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發展上全面超越日本是未來中國人面對的不容推卸的使命。而不是怯懦地在家門口著急上火,假裝愛國地高喊抵制日貨口號。
日本人也不會在乎,更不會因此放棄進逼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