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社會財富的蛋糕不斷做大,但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已是不爭的事實。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而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正是改革攻堅的重要內容之一。
切分好“社會財富蛋糕”將成為未來五年中國改革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而如何更好地健全社保體系、深化各項改革、打破壟斷提高居民工資收入,成為扭轉收入差距擴大、切好“社會財富蛋糕”的三大關鍵所在。
——關鍵之一:健全社保體系
伴隨著3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持續提高,居民財產擁有量和儲蓄量也快速增加。據統計,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儲蓄總額高達27萬億元人民幣。但當調查問及老百姓為什么不愿消費或有錢不敢消費時,普遍答案是由于收入太低和缺乏社會保障。
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制度近年來不斷完善。2009年我國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等公共服務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已達29.8%,比2004年提高約8個百分點。但與世界許多國家相比,政府公共支出比重仍然較低,分布不均衡、保障水平低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使得居民不得不過多地把收入用來支付快速增長的教育、醫療、養老、社保、住房等支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玲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論壇上表示,我國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非但無助于縮小城鄉差距,反而有擴大二者收入鴻溝的作用?,F有社會保障體系的板塊分割狀況,使得整個體系既有失公平,又損失效率。
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享有的社會保障的貨幣價值,相當于其可支配收入的53%。如果把這部分貨幣價值加算到城鎮居民收入上去,城鄉收入差距就會從純收入統計顯示的3.1至3.3倍,擴大到4.5倍以上,還會使基尼系數上升10%左右。
朱玲指出,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也能成為調整收入分配的重要方面,需要中央出臺意見,在社會保險項目實施條件不成熟的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強化養老補貼和養老救助制度,通過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強化社會救助和社會增益產品供給,縮小貧富群體差別。可將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同等地納入城鎮職工醫療和養老保險,以便縮小公共部門與非公共部門就業者的社保差別。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十二五”期間應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統籌協調收入再分配。一是制定全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明確城鄉、地區、不同社會群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范圍和最低標準,使地方在執行過程中能夠有一個約束和參照。二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在城鄉、地區之間的制度對接。三是重點保障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笆濉币涌焱七M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統籌解決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
——關鍵之二:打破壟斷 提高居民工資收入
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在政府、企業與居民三者之間大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在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分配中,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逐步下滑。收入差距過大不僅是擴大內需與轉變增長動力的瓶頸和障礙,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于我國收入分配關系不合理的表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曾概括為“兩降四大幾不順,四低一慢兩并存”。即居民收入、勞動報酬比重兩降低,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群體之間四方面收入差距偏大,不同層級組織和部分地方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幾方面分配關系不順;農民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職工、私營企業職工和生產一線員工四類人員收入低,普通職工工資增長速度偏慢,不少低端崗位人員工資偏低和某些低端崗位工資不低、部分高端崗位工資偏高與少數高端崗位工資不高并存。
數據顯示,1996年至2007年,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已從69.3%下降到57.5%,累計下降11.8個百分點。國際通用的反映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顯示,2010年中國基尼系數已達0.48,大大超過了0.4的警戒線。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表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擴大到3.3:1,不同行業收入差距在10倍以上。
專家認為,行政壟斷、審批等體制上的障礙,造成了行業準入和分配上的不公平。通訊、金融、電力、煤氣等少數壟斷行業的收入遠遠高于其他行業,是導致城鎮居民內部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主要原因。
對于收入分配的“高低調節”,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任啟興認為,對于通過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高收入者,在對其合法收入依法予以保護的同時,必須進行必要的調節,國家要通過稅收等手段,使高收入群體的一部分財富交給國家,用于二次分配,推進分配公平。
分析人士指出,我國必須建立一個能讓更多國民財富分配給勞工階層尤其是低收入階層的渠道,這也是中國經濟建立由消費驅動的新增長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笆濉逼陂g要以提高產業工人、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為重點,提升國民整體性富裕程度?!伴蠙煨巍鄙鐣尚偷年P鍵在于提升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主要提高工人、農民的富裕程度。
——關鍵之三:深化改革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副司長紀寧日前在發展改革委和中國網聯合舉辦的“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在線交流中認為,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相關領域改革不到位是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縮小居民收入差距,還需深化改革,從財稅改革、確立財產公開制度和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保體系等多處著手,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
一、財政稅收改革深度推進。
在部署明年改革工作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投資體制和資源環境等領域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重點在于如何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因此,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初次分配上,即如何提高工資等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提出,應采取一切措施確保個稅改革在“十二五”期間得以推進,但不應將改革思路過度集中在個稅起征點上調上面,而應瞄準“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目標,盡快增大綜合計征的分量。
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實行的是分類制,分成11個征稅項目,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等。國家對不同項目采用不同的計征辦法,稅率也不同?!斑@樣的個稅制度,便于征管,但不利于調節收入分配差距?!备吲嘤轮赋觯伺c人的收入差距,本來就是綜合的,而不是單一項目的差距。因此,僅單一地提高個稅起征點,不能發揮個稅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
遲福林建議,稅收改革要更加重視對收入分配關系的調整和促進社會公平,特別是個人所得稅的調整一定要有利于中低收入者。
二、將收入分配改革目標量化。
有關專家建議,應把收入分配改革量化納入“十二五”規劃,實行積極的收入分配政策,重點改革完善收入所得稅政策。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制度性調整與安排。
一是調整政府與企業收入分配。一方面,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經營利潤和國有股權轉讓收入上繳制度,以及壟斷行業資源占用稅等制度,將各項上繳收入納入財政預算,主要用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其他轉移支付;另一方面,繼續加大對低工資行業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中小企業的減免稅費力度,縮小低工資行業與高工資行業工資水平差距。
二是調整企業與勞動者收入分配關系,建立勞動者報酬的保障機制。建立資本所得與勞動報酬增長比較制度,提出資本與勞動報酬分配的合理比例關系。遲福林建議,以工資談判協商制度為重點建立勞動者報酬的保障機制。
首先要建立企業主、工會、政府三方共同協商的工資談判機制,尤其要促進各類企業與職工之間勞動報酬協商機制的建立。其次是統一城鄉勞動力市場政策,實現全體勞動者同工同酬。再次是修改完善勞動法,加強和細化現有工會和勞動報酬形成機制的相關內容。
三是在再分配領域繼續健全并實施積極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
首先,在各級政府財政預算支出中逐步明確增加用于民生建設的比例及隨財政收入增長而相應提高的幅度,使之制度化。
其次,要明確界定各級政府的民生建設財政支出責任,合理調整政府間財政收入劃分,逐步實現各級政府事權與財權的對等,促進全國范圍內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三,要改進完善并分類實施征收和綜合征收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三、確立財產公開制度和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
遲福林表示,無論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還是調節收入分配關系,確立和保護財產權,都有賴于財產公開和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笆濉睉敯汛_立財產公開制度和透明有序的分配秩序作為收入分配治理的重大任務。例如,在“灰色收入”產生的重點領域實行“陽光工資”。
在完善工資標準的基礎上,清理、規范各類津貼、補貼,提高收入透明度。努力建立法制化的財產申報制度。健全以權力監督、行政監督為主,司法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為輔的多層次監督體系,加大對公務員財產的監督力度。積極創造條件,盡快在全社會實行財產公開和申報制度。(記者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