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期,國際上出現了一種論調,認為中國“過分自信”、“咄咄逼人”、“日趨強硬”,有的甚至質疑中國是否會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中國原本的正當立場和表態均被刻意解讀成“強硬”。
客觀地看,國際對華輿論以及一些國家對華政策出現的微妙變化,與世界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緊密相關,與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緊密相關。所謂“中國強硬論”主要來自主導國際輿論的西方發達國家。它們之所以散布如此論調,原因多重:對中國國際地位快速躍升以及由此帶來的主要國家地位“重新洗牌”不適應;對比中國的發展成就,對自身長期享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及優越感有所下降產生不滿和抱怨;片面簡單、“慣性”地將所有中國與外界的摩擦都歸咎于中國;甚至故意“妖魔化”中國,以迫使中國在諸多重大問題上妥協屈從,從而確保其自身的利益。
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強者面對弱者走強、既得權勢者面對新興崛起者等現實利益和復雜心態糾結的體現。面對中國持續穩定的和平發展態勢,這些人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心態,那就還會繼續陷入類似的“困惑”與“不滿”之中,中國也將因此繼續面臨“強硬論”或者別的什么論調的輿論氛圍。
這些年來,西方輿論制造了不少類似的“中國威脅論”,其中有的已經“土崩瓦解”,有的改頭換面后重又跳了出來,但總體看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事實使得這些論調的效應在不斷弱化。越來越多的人們看到,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尤其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寬領域、大縱深和高頻度互動的現實情勢下,中國發展,世界得利;中國受損,世界無益。那些不符合事實、極具損毀性的論調和思維不僅不利于中國,更不利于整個世界的發展。
對中國來說,國際社會中“中國因素”的日益突出,標志著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正步入新的階段。中國與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均需站在新的基礎上,調適相互關系。在此過程中,中國與某些國家在某些方面的摩擦、碰撞乃至沖突難以避免,有時還可能變得很激烈。加強危機管理,防止矛盾失控,在磨合中推動相互關系朝積極方向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且緊迫。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各種涉華的不利論調與中國日趨強大緊密相關,它可能伴隨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全過程。在世界轉型和國際體系轉換的大背景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具有特殊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和敏感性。因此,我們既要堅定自身戰略選擇,頂住壓力,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坦然應對,主動公關,影響涉華國際輿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