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發福利,實質上就是把本應全民共享的企業發展成果,通過各種方式截留下來、私分出去,成為少數人的專利。這不僅背離了央企的全民屬性,也傷害了社會分配的公平正義
審計署日前發布17戶央企的財務收支審計結果。審計發現,14戶央企職工薪酬福利管理存在問題,一些企業為自己人謀福利,毫不含糊,一擲千金。
從巨額獎金、各類購物卡,從公車私用的福利車改到價格低得不可思議的內部銷售房,一些央企亂發、濫發薪酬福利的現象一直頗受社會批評。這次審計結果,再次說明這類問題依然很嚴峻,甚至在少數央企愈演愈烈,動輒上億甚至上十億元的自肥規模,已經成為央企乃至整個社會的難以承受之重。
央企的錢不能亂用,否則終將自亂陣腳。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央企大而不強的弱勢還未根本扭轉,服務國計民生的能力還有待增強。在保障職工生活水平改善的前提下,應集中投入財力、物力等提升競爭力和發展水平,而不是把本應投入再生產、自主創新、升級改造的寶貴資金,用來搞錦上添花的部門福利甚至揮霍浪費。事實也證明,亂發工資福利是資源配置效率最低的方案,導致企業目光短淺、機構臃腫、成本高漲、管理水平低下,成為新的發展包袱,抑制了發展活力。
央企的錢不能私用,淪為少數部門和行業的私房錢。國資委有關負責人說過,國有企業的資產實際上是屬于國家、屬于全體人民的一筆儲蓄。去年,央企利潤歷史性突破了萬億元大關,使得這筆“全民儲蓄”更受關注。但也應看到,在目前體制下,央企對豐富資源、巨額利潤的支配權和自主權很大,如果管理不力、監督缺失,就很可能成為少數人上下其手、任意宰割的唐僧肉。
亂發福利,實質上就是把本應全民共享的企業發展成果,通過各種方式截留下來、私分出去,成為少數人的專利。這不僅背離了央企的全民屬性,有損央企形象,也傷害了社會分配的公平正義,不利于社會和諧。
俗話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一些央企亂發濫發薪酬福利的問題,其實在提醒我們也要防止發生“小河有水大河空”的情況。那么如何讓大河、小河都水量充溢、各暢其流呢?一要“抽水”,不斷擴大央企紅利征收范圍、提高上繳比例,通過“反哺”真正體現“全民所有”,推進收入分配改革,也有利于規范央企經營發展,抑制盲目投資和利益圈占。二要“凈水”,加強央企資金運用的管理和約束,逐步建立完整的人工成本管理制度,尤其是增強央企信息透明化,使收支一舉一動都處于社會監督之下,既可遏制畸形高工資高福利的自肥、分肥沖動,也將使企業在管理升級中獲得新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