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馬克思主義學院 南丹)為落實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廳開展的高校思政課“一線課堂”活動要求,組織師生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黨史學習教育,2021年3月31日上午,校黨委副書記高健群,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鄧偉蓉,學工處處長謝海英,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彭慧潔帶領我校的四川大涼山彝族學生代表、教師代表50余人,赴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鎮開展“學黨史 祭英烈”黨史教育主題的“一線課堂”活動。
在水江烈士陵園,全體師生為革命烈士默哀、行三鞠躬禮,緬懷革命先烈,追思英雄事跡。眾多水江籍的革命者曾為黨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飛奪瀘定橋二十二勇士之一的劉梓華、神槍“三陀古”黃開泰、在烈火中鑄就忠魂的周鵬……一個個閃亮的名字傳遞著宜春的紅色文化精神。
![](/__local/7/23/D8/570EEF15220AE25FD4392C1B414_66EC8D27_E123.jpg)
隨后,師生們來到水江鎮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梓華廣場,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員教師張莉彬在劉梓華烈士銅像前為大家上了一堂生動感人的微黨課——“奇絕驚險瀘定橋,開路先鋒劉梓華”。他以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為引子,講述了紅軍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飛奪瀘定橋”這場重要的戰役。在敵軍嚴密防守的瀘定橋上,包括劉梓華在內的22名突擊隊戰士,冒密集火力,攀踏河上懸空鐵索,飛奪瀘定橋,為深陷重圍、四面受敵的紅軍打開了渡河突破口,使中央紅軍順利渡過天險大渡河。劉梓華,1912年生,是袁州區水江鎮上洞村梓木人,長征途中,參加了強渡烏江、飛奪瀘定橋、攻破臘子口等戰斗,在戰斗中曾九次負重傷,五次榮立戰功,三次死而復生,他的腹部、胸部、下顎都被敵人的子彈打成重傷。
![](/__local/D/2A/06/C49884A0C52A74C409D09223B6F_18ED8A87_D828.jpg)
張老師帶領同學們追憶了劉梓華的革命事跡,號召同學們繼承英雄遺志,從歷史中汲取養分,積蓄力量,增強本領;學生紛紛表達了對英雄的敬佩之情,對黨的感激和熱愛之情。這堂微黨課用真實事跡和真情實感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__local/1/30/B9/AA3559D2B179C910147A098BDBC_6DA60488_92125.jpg)
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將持續圍繞黨史教育等主題,組織開展“一線課堂”系列活動,將一線收集的思政素材融入課堂教學,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不斷提升我校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并將此認知和情感自覺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